中小學音樂教學:讓學生在寓學于樂中學會音樂欣賞
中小學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面向全體學生,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通過音樂欣賞教學,讓孩子們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讓學生在寓學于樂中形成對身邊人和事,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養成對生活樂觀向上的態度。面對中小學生生活閱歷淺,理解作品意境差等問題,教師怎樣才能上好音樂欣賞課呢?我在教學實踐中把握了幾個重要節點,做了如下嘗試:
一、巧妙課堂設計,積極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興趣
少年兒童天性活潑好動,喜愛唱歌、跳舞、嬉鬧,關心他們身邊的人與事。根據這些特點,音樂欣賞課堂設計必須巧妙新穎,比如設計“玩一玩”課型,增設趣味游戲,不斷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課堂設計中安排玩兒的元素,可以讓孩子們在玩中學習音樂本領,在玩中感受音樂美感,在愉快的心境與環境中與音樂建立密切聯系,盡情享受音樂,并以此美化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同時,在興趣的支撐下,孩子們還可以在寓學于樂中提升藝術素養,豐富情感認知,感受音樂釋放出的人文氣息,潛移默化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建構,培養和提升氣質與品位。
二、突出學科融合,創造直觀情境實施欣賞教學
音樂是融合歷史、地理和美術等多種人文因素于其中,表達思想情緒、抒發內心情感的藝術。一幅生動的畫面,一段完整有趣的視頻,一個優美動聽的故事都能激發學生豐富的聯想,無形中提升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比如,在《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課中,我將音樂與美術相結合,通過多媒體展示一組草原風景的圖片,讓孩子們看到翠綠的草地、雪白的羊群、奔騰的駿馬,以及蒙古包和甩著鞭子的牧羊人。同時,配以音樂《我是草原小牧民》,營造出身在草原的意境,學生融入其中,達到了欣賞的預期效果。又如,在學習《三峽的孩子愛三峽》時,我把音樂與三峽當地地理人文相結合,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三峽風光,介紹三峽地區地理人文情況,讓學生一下子就參與進課堂教學當中,氣氛活躍,同時還把音樂節拍、拍速等知識自然融合進來,讓學生非常容易地就進入到音樂當中。
三、引導學生參與,師生互動促進欣賞教學
在欣賞教學中,有些教師不注重學生參與設計,往往只是給學生聽聽音樂,對作品進行簡單分析,就算完成任務了。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師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可接受程度,并結合教學條件,設計出多種多樣、生動有趣的參與活動,讓學生樂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欣賞教學任務。比如,伴隨音樂律動,讓學生們欣賞音樂的時候拍手打節奏,根據樂曲的內容進行動作表演,都是很簡單的參與性活動。又如,可以讓學生用QQ表情來描繪出每首音樂所表達的情緒是活潑優美,還是悲傷低沉等等。再如,可以給學生播放幾首樂曲的片斷,讓他們說出各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能培養他們聽辨樂器的能力。這些看似簡單的活動,其參與程度卻很高,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音樂欣賞課的趣味性。
四、開展課外活動,提升音樂欣賞教學效果
課外的世界比課內的要大得多,校外的世界比校內的大得多。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把音樂課堂教學與課外音樂活動結合起來,把學校音樂教育與社會音樂環境結合起來,教給他們正確的方法,孩子們會給我們帶來一個個美妙的驚喜。比如,經常利用學校的廣播播放一些優秀的兒童、影視歌曲,經典的中外名曲;推薦給學生一些優秀的音樂電視節目,如央視三套節目、央視音樂頻道等。再如,適時組織一些有特長的學生多參加一些社區、社團、教育部門組織的文藝匯演、比賽,把課堂教學引向課外,讓孩子們自己去探索。正是因為多渠道實施音樂欣賞教學,才能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音樂教學效果。
總之,要上好音樂欣賞課并提高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質量,必須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條件,采用適合學生特點、淺顯易懂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向課堂要效率、向課外謀延伸,找準切入點,做好結合文章,寓學于樂、潛移默化。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