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響樂團再赴云南紅河深入生活采風
“去年,隨中國交響樂團到云南紅河采風時,我是采風團里最年輕的成員。今年再來,我成了團里最年長的。面對這些年輕的同行,我沒有懈怠的理由。我將用采風得來的靈感,創作出不辜負時代、不辜負人民的作品。”4月25日,中國交響樂團結束了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為期5天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風活動,面對壯美的哈尼梯田和村寨里一張張淳樸的笑臉,作曲家黃薈如是說。
2015年5月,中國交響樂團組織邵恩、郭小笛、趙石軍、黃薈等6位藝術家,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腳步邁進了云南紅河。其間,他們觀摩研習當地少數民族藝術,與當地民間藝人展開了深入交流。幾個月后,藝術家紛紛交上采風成果,匯集成一場名為《哈尼交響·歡樂新春》的交響音樂會,于2016年1月23日由中國交響樂團在北京國家大劇院奏響。
音樂會當天,正趕上北京罕見的寒潮天氣,但音樂廳還是坐滿了觀眾。“參加采風的音樂家都受到了強烈震撼,所以都拿出了新作。但我當時很疑惑,這樣一場以同樣的音樂背景激發出來的、略帶一點命題色彩的交響樂新作品音樂會,能不能被當今口味挑剔的觀眾所接受?觀眾的熱情給了我回答和繼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決心。”于是,黃薈又來了。
今年4月21日至25日,中國交響樂團再次組織7位作曲家深入云南紅河。正如黃薈所說,這一次都是年輕的面孔。“中國交響樂團正在努力為原創交響樂作品搭建從創作到表演再到宣傳推廣的完整平臺,我們希望更多的年輕作曲家能夠加入我們的序列。于是,今年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動,我們選擇了年輕的作曲家,他們都是各自年齡段的佼佼者。”中國交響樂團團長關峽說。
在短短5天的時間里,采風團每天行程百余公里,深入紅河州蒙自市、屏邊苗族自治縣、元陽縣、紅河縣,了解民風民俗、采集素材……
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作曲家張朝祖籍在南京,出生于紅河。13歲那年,他帶著“一定要把這里的音樂帶出去”的決心,走出了哀牢山。“父親被紅河的音樂所吸引,一待就是30年。他對我說,如果想把這里的音樂搞好,就要吸收全國甚至世界的音樂。所以,我開始在全國各地、世界各地跑,這一跑就20年沒有回來。去年,跟隨中國交響樂團回來,我哭了不止一次。”
張朝說,走了那么多地方,他還是最愛云南音樂,因為這里的音樂有著“太陽般的光彩”。而對于民族元素的運用,他有著獨特的方法。“很多民族音樂初聽會感覺比較糙,一不小心就會擦肩而過。但既然它可以流傳千百年,必然有它的獨特之處。我的方法就是反復聽,一直聽到自己能挖掘出東西。只有不斷地從民間汲取養料,才能真正挖掘出民族個性,從而在作品中表現民族精神。”
因為20年前接受了中國唱片總公司有關“東方神韻”系列唱片的委約,黃薈沒少來云南做田野調查。“20年來,我習慣了每年至少有兩個月獨自在鄉間行走。2006年,我甚至有7個月都在鄉下。利用采集來的素材,我陸續完成了《云之南》、《天之山》、《蒙古利亞》等唱片。”
黃薈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動不僅鍛造了他音樂創作的個性和品質,重塑了他的音樂理念和生活態度,更造就了一個嶄新的自己。
雖然多次來云南,但黃薈在此次采風中還是有了新的發現。在屏邊苗族自治縣觀摩苗族歌舞時,兩件打擊樂器吸引了黃薈的注意——一件是用舀水的瓢敲擊背水用的竹筒,另一件是用鐮刀敲擊耕地用的犁鏵。“原本苗族的打擊樂器是很少的。但因為民族音樂的與時俱進,接受了外來的流行音樂等,對節奏的需求也愈發依賴,所以才會產生對打擊樂的更多需求。缺少現成的打擊樂器,聰明的苗族人就從生活中找。現在,這些器具在生活中也并不經常使用了,可以說是變廢為寶。”
蒙自市雨過鋪鎮永寧村76歲的李泰來嘴里的樂器,引起了更多音樂家的注意——一塊小小的魚鱗片。李泰來說,村子遷徙到如今的長橋海邊后,村里人改變了放牧的習慣,開始以捕魚為業。而魚鱗片也漸漸代替樹葉,成為常在嘴里吹奏的樂器。如今,李泰來帶了七八個徒弟,已經有四五個可以登臺演出。聽了李泰來的介紹,藝術家紛紛贊嘆,藝術確實來源于生活。
在短短的采風中,讓每一位藝術家震撼不已的當屬紅河縣阿扎河鄉普春村切龍中寨的哈尼族“開秧門”表演。
開秧門,哈尼語稱“卡窩棚”。陽春三月,哈尼山鄉萬物復蘇,到處煥然一新。在歡樂的布谷鳥叫聲中,哈尼人又一個插秧時節到來了。自古以來,哈尼族把“卡窩棚”當做一個重要節日看待。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染制金黃色的糯米飯,煮染紅蛋,栽秧的姑娘穿上節日的新衣,一大早就從寨腳背著秧苗走向有著1400年的哈尼梯田,唱著哈尼族“多聲部”音樂,跳著獨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栽下秧苗。
在歡快氣氛的感染下,中國交響樂團的藝術家也加入到歌舞的海洋中——指揮家邵恩挽起褲腳,站在田埂上,指揮銅管聲部演奏了張朝作曲的《開秧號角》。“音樂是屬于人民的,我們的演奏只是將音樂還給人民。”邵恩說。
中國交響樂團原創中心的黃凱然評價:“哈尼族‘多聲部’音樂帶有很大隨機性,幾人成群,一領眾和,以帶有對話性質的音樂語言相互交流,是一種形式大于內容的表達方式,它更側重于用音樂作為載體來進行表達,由于它的隨機性,多聲部音樂給人以神秘的色彩。”
關峽則想著如何將哈尼族“多聲部”音樂請進音樂廳,與交響樂融合,“當然,現在還不能動手做,還需要一些準備。希望時機能早日成熟。”
在2015年紅河采風后,中國交響樂團在元陽縣哈尼小鎮設立了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創作實踐基地。此次采風中,中國交響樂團的又一實踐基地在紅河哈尼梯田文化傳承學校掛牌。
掛牌儀式后,傳承學校的孩子們為藝術家們進行了匯報演出。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講師謝文輝看到孩子們表演的原生態歌舞時,激動不已。“我看到了原生態音樂傳承的希望。我近期的創作研究重點是原生態兒歌的搜集與整理,在完整保留它們的同時,試圖將其與當代孩子的‘聲音’相融合,并進行再創作。我覺得這對于當下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們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我的音樂作品能夠喚起他們對山里孩子們生活的憧憬與渴望,能夠讓他們彼此之間建立溝通與了解,那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活動不僅對于我們這代人有意義,對于我們的后代更是意義深遠。”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