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中國五千年歷史與文化,加上這些年的藝術積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廖昌永覺得“質變”就在眼前:“我們有底氣,也有信心,開創歌劇的中國學派。”
今年“兩會”,對廖昌永來說是不平凡的,由于恩師———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終身教授周小燕的過世,他在會議期間兩次返滬。在上海時,他說:“先生這一走,一個時代結束了。”在“兩會”會場,廖昌永清點了周小燕先生留下的寶貴遺產:“對于歌劇,中國既要傳承又要創新,對于經典作品的傳頌會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唱了多年西洋歌劇的廖昌永,近年來頻頻“轉身”———他在自己的獨唱音樂會上唱起了《沁園春·雪》等毛澤東詩詞,在去年的“風雅頌”獨唱音樂會上又演繹了范曾的詩詞歌賦。“我不能老唱外國歌劇,也不能停留在只唱中國經典歌曲的層次。作為一位聲樂工作者,我必須在傳承和創新中用自己的歌聲讓更多新作品被人們認識。”廖昌永介紹,目前上海音樂學院正在創作上海歌劇“三部曲”———三部上海題材的中國歌劇,除了已經在第十六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首演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家》和《日出》也在籌劃過程中。今年,他正著手籌劃毛澤東詩詞演唱會。廖昌永說:“毛澤東詩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是近代史上的一座高峰,反映了不斷奮斗和堅忍不拔的精神。”
“現在,國內的劇場已經非常多了,硬件條件和設施都很棒。”
廖昌永說,今年年初,上海音樂學院歌劇院開始建設,浦東也在建造上海大歌劇院;有了這些劇場做依托,可以實現包括劇場管理、舞臺管理、市場營銷、劇目組織在內的“全流程”排練。此外,整套實踐教學模式也將在新硬件設施中完成,可以為以后的劇場管理人員提供非常好的培訓,對于以后中國歌劇走出去或者引進國外經典劇本自己制作、演出都會有很大幫助。
1996年和1997年,廖昌永三次獲得國際聲樂大獎。“當時我面臨接受國外邀約還是留在上海的問題。周先生希望我立足上海、放眼世界———國家花這么多精力和費用培養人才,不能培養一個走一個,要在上海好好研究中國音樂,在世界演出舞臺傳唱中國歌曲,讓世界各地了解中國文化。”廖昌永說,在培養藝術人才的過程中,周小燕先生的高尚藝德也需要傳承下去。
當年廖昌永冒雨光腳走進上海音樂學院的經歷,如今已成為一段無人不曉的佳話,也是上音新生入學必知的勵志故事。對于歌劇新人的傳承,廖昌永建議“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他說,上音已經在學科建設方面推出一些改革,包括招生制度、學科方向的建設等都有重大舉措;特別是在對外交流方面,上海音樂學院和日本歌劇培養學校昭和大學聯合制作了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雙方各派學生參演,在意大利租賃工作人員和舞臺背景,這就改變了以往學校僅僅從國外聘請專家開辦“大師講座”的單一形式。
目前,除了國家大劇院有標準的國際化演出季之外,其他歌劇院還沒有達到國際上一流歌劇院演出季的標準,“要真正走上國際化,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廖昌永希望中國歌劇精品能進入美國紐約大都會劇院、德國國家歌劇院等頂級殿堂,成為常備劇目,“我們首先要有自信,其次需要做方方面面的整合———既要豐富演員的舞臺實踐經驗,又要提升包括劇院管理、社會推廣以及方方面面相配套的工作人員的能力。”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