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即將于1月7日開幕
籌備近兩年的2017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即將于明年1月7日開幕。在1月7日至15日期間,由音樂周藝術總監馬友友領銜的導師團隊和一支由國內外及港澳臺地區華人青年音樂家組成的交響樂團將駐扎在此。屆時音樂周主要活動場所——星海音樂廳、廣州交響樂團及二沙島將變成全天候的“文化會客廳”,在此將舉行包括多場“樂聚·暢談”音樂活動、交響音樂會、室內樂音樂會、即興音樂工作坊等一系列活動。其后數天在港澳臺地區進行的拓展活動也正在積極籌備中。
由廣東省文化廳主辦,廣州交響樂團和星海音樂廳共同承辦的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因音樂周藝委會主席、著名指揮家、廣州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余隆先生成功邀得蜚聲中外的藝術大師馬友友先生擔任藝術總監,從而在籌備的過程中就已經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這是廣東在建設文化強省背景下,匯集全球資源著力打造的一個全新文化藝術品牌,計劃今后每年舉辦。在今年9月7日,馬友友和余隆還曾親臨廣州出席了舉辦首屆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的新聞發布會。
12月7日,音樂周組委會在星海音樂廳大堂舉行了別開生面的開幕倒數30天儀式,藝術總監馬友友、藝術委員會主席余隆以及音樂周樂團音樂總監邁克爾·斯特恩均通過VCR表達了對音樂周即將開幕的祝賀。
馬友友是音樂“絲綢之路”的符號
馬友友是享譽世界的音樂大師。擁有哈佛大學學士學位和榮譽博士學位,聯合國和平大使,18座格萊美獎杯得主……這些不過是馬友友身上各種標簽中的一部分。他成名于音樂,成就于音樂,但他并不止步于音樂。1998年,他開始實施“絲綢之路”音樂計劃,并創建了絲綢之路樂團,致力于在藝術、教育和社會行業之間創造意義非凡的交集。他的靈感來自于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多元文化以及思想的碰撞交融,希望通過全世界不同地方藝術家及社區活動的交流碰撞,打破地域隔閡,通過音樂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
只要聽過馬友友的音樂會,一定會對古典音樂的固有認識有所改觀:原來它并不一定是板著嚴肅面孔的!在伯恩斯坦之后,古典樂壇中很少有人能夠像馬友友一樣,賦予音樂人性化的樂趣或熱情。擅長古典演奏的馬友友相較于其他古典音樂家更具“兼容性”,同友人跨界合作的唱片曾將格萊美“最佳民謠專輯獎”收入囊中,他也曾為多部電影音樂配樂,其中包括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正因為他的音樂跨越了不同文化種族的障礙,傳遞出音樂無國界的信息,2006年被聯合國任命為和平大使。可以說,“馬友友”這個名字本身即代表開放包容的音樂態度,也是一種交流對話的符號。
生于法國,長于美國,身上又兼具謙虛深沉的中國特質的馬友友,在多元文化影響下自由創作音樂,成為一個標準的“世界人”。對于他當年為何要做絲綢之路樂團,有人曾提出疑問。他認為絲綢之路是連接起不同文化一個象征,他們在做一個“文化實驗室”,擴大人們對這個世界的想象力和包容力。在他看來,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的核心內涵能體現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因此他認為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之一廣州實施其藝術理念,別具深意。
頂級藝術家團隊搭建開放包容的國際化平臺
2017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的藝術家團隊,由馬友友創立的絲綢之路樂團核心成員及美國頂級交響樂團首席音樂家組成。
由音樂周藝委會主席、廣州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余隆先生和音樂周藝術總監馬友友先生親自邀請的導師團隊,每一位都具有非常廣闊的世界視野。比如,現任紐約愛樂樂團雙簧管首席王亮,是位八零后音樂家,曾任多個世界知名交響樂團的首席演奏家,也是目前唯一在世界頂級樂團擔任首席的華人木管演奏家。提到同為大提琴演奏家的麥克·布洛克,馬友友說:“這是一位創造力超過我幾十倍的藝術家!而且會演奏世界上的各種音樂,你們會看到他帶著十幾個人一組的學員在一起不用譜子演奏大家現場即興創作的音樂,非常有趣!”
導師團的每位成員各自擅長的樂器和領域不同,卻都是音樂領域或是藝術教育領域的先鋒,是跨文化傳播的推動者,敢于打破傳統、樂于跨界融合。更重要的是,導師們的創造能力驚人,這是馬友友挑選他們的最重要的原因。匯聚了歐美、西亞以及中國的導師團隊,與來自不同地域的青年音樂家將碰撞出什么樣的思想火花,大家帶著不同文化背景在一起創造新的音樂,讓他對更廣泛的溝通和交流,以及音樂背后的多元文化有了更大的期待。
當下,中國正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文化是人類一切交流合作領域的基因。在眾多的文化藝術門類中,音樂是最沒有國界的,而馬友友和他率領的在國際上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導師們,正在努力尋找彌合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文化差異的途徑。畢竟,多樣才能帶來交流,交流才能孕育融合,融合才能產生進步。
聚焦年輕一代,海內外青年積極響應
音樂周的內容設置聚焦年輕一代,將涉及音樂知識和個人修養,參與者可以從中加深對古典音樂的理解,也能通過學習不同類型的音樂培養靈活的思維。作為音樂周內容實施的載體,從首屆即2017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開始,將會特別組建一支由35歲以下青年音樂家組成的樂團。該樂團將命名為YMCG管弦樂團,Y代表青年(Youth),M代表音樂(Music),C為文化(Culture),G即廣東(Guangdong)。作為專門為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組建的樂團,預示著這支在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廣東組建的管弦樂團,將是一個富有朝氣、以樂會友、充滿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大家庭。2017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YMCG管弦樂團將由美國著名指揮家邁克爾·斯特恩擔任音樂總監及指揮。
在馬友友先生建議下,2017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YMCG管弦樂團的成員,在世界各地報名的華人青年音樂家中挑選,因為他希望首屆音樂周能先從世界各地的華人青年交流入手。當然在今后每年舉辦的音樂周上,YMCG管弦樂團成員的構成將根據那年的情況調整,對于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亞太區域其他國家的青年音樂家也會有所側重。
自今年10月份公布組建首屆音樂周YMCG管弦樂團以來,吸引了跨越三個大洲,近百個音樂院校、藝術團體及專業機構的600多位音樂家申請報名加入。他們來自美國(紐約、費城、波士頓、洛杉磯、克利夫蘭、辛辛那提),加拿大(溫哥華、弗雷德里克頓),德國(柏林、德累斯頓、紐倫堡、明斯特),英國(倫敦、伯明翰),莫斯科,維也納,新加坡,以及中國的北京、上海、深圳、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杭州、西安、昆明、青島、香港、澳門、臺北、臺中、臺南、高雄,當然還包括東道主方面的廣州交響樂團的青年音樂家。由馬友友領銜的藝術委員將從中甄選80人,盡可能包含來自各地的青年音樂家。
由馬友友先生領銜的導師團隊,將在音樂周期間與YMCG管弦樂團的青年音樂家們一同進行創造性的交流和啟發式的排練,并舉辦公開的“樂聚·暢談”音樂活動及音樂會。在音樂周期間,馬友友先生希望不僅會給參與者留下美妙的音樂體驗,也能啟迪他們新的技術和靈感。
廣州交響樂團駐團指揮景煥屆時也將協助馬友友開展工作。今年7月剛剛代表中國當選為新一屆國際青年音樂聯盟執委的她對于首屆音樂周格外期待。在她看來,音樂周不只有常規的樂團合奏和重奏,即興演奏和“樂聚·暢談”活動才是她最感興趣的地方。“如今的古典音樂不再是局限于過去的形式,即興演奏恰恰是中國青年感覺最困難的,年輕人未來要如何‘玩音樂’呢?”藝術總監馬友友也希望參與音樂周的青年音樂家都能思考內容、交流溝通和思考音樂是為滿足誰的需求,一旦想明白這三個核心問題,將使他們受益終生。
中西樂器對話拉開序幕,精彩活動貫穿始終
廣州交響樂團及附屬的廣州青年交響樂團將組成超過130人的超大型交響樂團,于2017年1月7日晚在星海音樂廳拉開首屆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的帷幕。屆時將由青年指揮家景煥執棒,與音樂周的兩位導師——大提琴家麥克•布洛克將與笙演奏家吳彤聯袂演繹中國作曲家趙麟的大提琴、笙與管弦樂隊協奏曲《度》(廣州交響樂團聯合委約作品)。這首作品在2011年時曾由馬友友在上海、廣州、武漢及北京舉行過首演及巡演。《度》取材于《大唐西域記》,三個樂章“相”、“喜”、“悟”,從不同角度演繹了玄奘求真的艱難與堅韌,大提琴和笙的交流也體現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與馬友友特別強調的“文化融合”理念相當吻合。
1月8日至14日每天上下午,導師團成員與YMCG樂團團員們將進行各種形式的排練及在星海音樂廳舉行創意音樂工作坊。這期間的每天晚上則面向公眾舉行不同主題的“樂聚·暢談”音樂活動和室內樂音樂會。參與的樂團團員和觀眾都可能從中獲得啟發式的全新體驗。
1月15日晚在星海音樂廳交響樂演奏大廳,作為2017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在廣州的收官活動,YMCG管弦樂團將在樂團音樂總監邁克爾•斯特恩指揮下演繹四首作品,其中包括由馬友友擔任獨奏的德沃夏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第二、三樂章),其余三首曲目分別是貝多芬、拉威爾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之所以選擇演出這四首完全不同風格的曲目,作為策劃本屆音樂周內容的靈魂人物,馬友友希望參與演出的青年音樂家和觀眾們,都能從中體驗到不同文化背景所產生的精神力量。
助力廣東文化強省建設,打造文化藝術新品牌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在文化方面邁出更堅定的步伐,不僅是廣東要解決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在設計音樂周內容的時候,藝術總監馬友友特別強調“文化的力量”。在他看來,音樂和其他科學、藝術一樣是文化的中心。文化是我們的社會借以發現真理、創造信任、分享意義的工具,當人類演奏、歌唱、寫作或者思索的時候,不僅是在創造美和知識,同時也在對人類的未來尋找解決辦法。
2017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期間的主要活動和演出,除了在擁有目前國內最完善和先進場地設施的廣州交響樂團和擁有國內最佳自然混響音效之一的星海音樂廳舉行,還計劃在廣交大樓戶外草坪臨時搭建的一座兼具多功能的“篷房音樂廳”。廣交大樓戶外草坪曾經留下了不少廣東人創新探索“將音樂融入生活”的痕跡:戶外音樂季、草坪音樂會、千人大合唱等都曾在這兒上演。這一次特別搭建的“篷房音樂廳”,除白天兼具團員活動中心、媒體中心等功能,晚間將化身非常規表演場所,安排數場由藝術總監馬友友策劃的“樂聚·暢談”音樂活動。其中一場“樂聚·暢談”活動還將安排在中山大學標志性建筑懷士堂內舉行。懷士堂具有90年歷史的舉行,孫中山先生曾在此做過長篇演講,是中大人文精神之所在。屆時,馬友友不僅與導師們討論一系列音樂、文化、藝術的話題,還會引導觀眾將這些話題聯系起來,找到解決方法,讓思維和想象成為打開藝術甚至世界大門的“鑰匙”。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