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在中央音樂學院成功舉辦
2016年11月11日上午9:30,第二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在中央音樂學院演奏廳隆重開幕。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由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創(chuàng)辦,是每兩年一次的學術性、公益性系列活動。繼2014年以“記憶與分享”為主題的首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后,本屆音樂周的主題為“文化與溝通”。音樂周包含著學術展演、學術研討、學術典藏、英才扶持、走進殿堂、走進高校等多項計劃,旨在為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研究、保護、傳承、鑒賞、品評等方面,提供鮮活經(jīng)典的案例與資源共享的平臺。
本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由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承辦,中央音樂學院藝術管理專業(yè)協(xié)助。協(xié)作單位有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國家大劇院藝術資料中心、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北京大學藝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學會等。
出席本屆開幕式的嘉賓,有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組織委員會主席兼出品人、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著名指揮家俞峰教授,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組織委員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郭淑蘭研究員,來自新疆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廣西壯族、福建和內蒙古的代表及代表團體,特邀講座嘉賓作曲家鮑元愷教授,以及來自21個省市自治區(qū)的大學代表們。同時,組委會還特別邀請了何振京、杜鳴心、田聯(lián)韜、伊鴻書、陳自明、鐘子林和袁靜芳等中央音樂學院元老級教授。此外,音樂周還獲得了廣泛的媒體支持,充分顯示了社會各界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視與支持。
本場開幕式分為開幕儀式與精粹展演兩個單元,由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藝術總監(jiān)、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和云峰教授主持。
一、開幕儀式單元
開幕儀式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播放活動視頻,令到場的各位嘉賓及觀眾,對本屆音樂周進行概覽式了解。之后和云峰教授宣布活動開始,介紹了主管領導、協(xié)作單位代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及特別嘉賓,并感謝了參與本屆音樂周的各個團體。隨后,來自新疆伊犁州文化體育廣播影視局廣播局的局長賈娜爾及哈薩克族的藝人,為到場嘉賓及和云峰教授獻上哈薩克族最為崇高的禮節(jié)——袷袢,以表達他們對各位嘉賓、本屆音樂周組委會及中央音樂學院最真誠的祝福與感謝。
之后進入開幕儀式的嘉賓致辭環(huán)節(jié)。由俞峰院長、郭淑蘭書記、田聯(lián)韜研究員、袁靜芳教授分別發(fā)言。首先由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組織委員會主席兼出品人,著名指揮家俞峰院長致辭。俞峰院長認為,音樂周不僅以多彩的展演充實了中央音樂學院的音樂生活,同時包含著豐富的學術性講座及交流。俞峰院長真誠歡迎各位民間音樂傳承人帶來的精彩節(jié)目,同時感謝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感謝和云峰教授及音樂學系各位教師,感動于他們?yōu)槊褡迕耖g音樂發(fā)展做出的不懈努力。
其后,由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組織委員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郭淑蘭研究員發(fā)表致辭。郭淑蘭書記代表學院領導、老師和學生,向民族民間音樂的各位專家、傳承人,各位老教授和協(xié)辦單位,表達由衷的歡迎和感謝。郭淑蘭書記認為音樂周如同一個多元文化的課堂,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不僅邀請各民族藝人和基層文藝工作者走進中央音樂學院、國家大劇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藝術殿堂和高校,并且推出學術典藏計劃和英才扶持計劃,為兄弟院校,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qū)藝術院校的傳統(tǒng)音樂教師和優(yōu)秀科研人員,提供定期或非定期的學術支持。郭淑蘭研究員期望大家堅持不忘本來,開創(chuàng)未來的理念與認知,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認同和共享作出努力,并衷心祝愿此次音樂周圓滿成功。
之后,由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的學術顧問田聯(lián)韜研究員發(fā)表致辭。田聯(lián)韜認為,除了與2014年的第一屆音樂周相似的精彩環(huán)節(jié),本屆音樂周更增添了兩項頗具新意的活動。第一項是廣西藝術學院由國家藝術基金支持的《壯族民歌藝術人才培養(yǎng)》項目,透過專業(yè)院校教師和民間傳承人的互動,進行壯族民歌的保護與傳承。第二項是作曲家鮑元愷的講座,期望透過其講座,引發(fā)對中國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思考與啟示。最后,田聯(lián)韜研究員希望大家盡情享受音樂周的精彩。
隨后,由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的學術顧問袁靜芳教授致辭。袁靜芳教授認為,兩年一度、扎根民間的音樂周活動,不僅能夠開闊我們的眼界,更為重要的是對當今中央音樂學院教學改革的啟示。這些來自民間的精彩演出,能令人真正體驗民間音樂的深厚情感和真善美。最后,袁靜芳教授衷心預祝音樂周順利、圓滿、成功。
開幕儀式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學術典藏計劃、英才扶持計劃和音樂周紀念證書的頒發(fā)儀式。首先是學術典藏計劃的證書頒發(fā)儀式,由俞峰院長為作曲家鮑元愷提供的《炎黃風情——中國民歌主題24首管弦樂曲》(CD)和《臺灣音畫》(CD)頒發(fā)證書。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館長,著名中提琴演奏家何榮教授,為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社長、總經(jīng)理白燕女士頒發(fā)證書,F(xiàn)場展示了白女士的《云南民族傳唱藝術——云南九個少數(shù)民族十一部口頭傳唱長詩》(一套2冊,第1冊為DVD11碟;第2冊為CD11碟)、《最后的遺產——云南8個人口較少民族原聲音樂》(一套8卷16冊)等部分捐贈。而2014年音樂周以16碟的豐富內容進入國家圖書館典藏,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負責人田苗為此頒發(fā)證書,和云峰教授接收。隨后,為英才扶持計劃入選者頒證儀式,由著名作曲家杜鳴心教授、何振京教授,為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齊伯平副教授,和廣東技術師范學院代宏兩位代表頒發(fā)證書。最后,由田聯(lián)韜、伊鴻書、陳自明和鐘子林四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分別為新疆哈薩克族賈娜爾、福建十番古樂會董家寶、廣西壯族民歌國家課題組負責人劉玲玲和內蒙古二人臺表演藝術家張建新四位,頒發(fā)本屆音樂周的紀念證書。
其后,在開幕儀式與精粹展演兩個單元交接的間隙,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主任安平教授發(fā)表簡短致辭,代表承辦單位表達真摯感謝和熱烈歡迎,并希望各民族、各地區(qū)的音樂文化,通過相互間的溝通,達到文化尊重、文化理解、文化欣賞與融合的最終理想。
二、精粹展演單元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精粹展演單元,是本屆音樂周11場全國各地、各民族學術展演的精華呈現(xiàn)。首先由福建連江的純如軒樂隊,演奏十番樂《海底天》和《蟠桃會》。純如軒樂隊歷史悠久,這兩首是其保留傳統(tǒng)曲目,令觀眾領略了十番古樂的精彩,今晚在清華大學蒙民偉樓有其整場精彩演出。第二首是由新疆維吾爾族著名歌唱家賽努拜爾?吐爾遜,演唱維吾爾族木卡姆片段《第一麥西萊甫》。她優(yōu)雅而精彩的彈唱,令在場觀眾體味了維吾爾族木卡姆音樂的美妙。
第三首是廣西壯族的《壯錦飛舞》,是電影《天琴》插曲,由壯族藝人徐佳、藍媛妮、陳園園、潘香花和劉思蔓表演,其獨具特色的演奏收獲了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第四首為新疆哈薩克族的民間音樂聯(lián)奏《闊斯巴薩爾》及合奏《遼闊的大地》,由阿爾蘭組合表演,其高超的演奏技巧與熱情洋溢的表演風格將現(xiàn)場氣氛推向高潮。今晚哈薩克族在中央音樂學院演奏廳,有整場的精彩演出。第五首作品,是由內蒙古漫瀚劇和二人臺表演藝術家張建新、賈坤英表演的二人臺《走西口》,二位國家級演員的投入表演,撥動著全場聽眾的心弦。第六首為廣西壯族的民歌《高興來喝酒》,由壯族藝人陸庭文、林遠高、儂勇、農華明、徐佳、陸梅、藍媛妮和潘香花表演,精美的道具和惟妙惟肖的演繹,吸引著觀眾的目光。此首表演的最后,壯族藝人為嘉賓獻上禮物,為開幕式的民族民間音樂精粹展演完成了圓滿收場。
開幕式雖然形式簡潔,卻蘊含著殷切的期望與深厚的內涵。首先,開幕儀式以“家園”為題,正是期望音樂周和中央音樂學院如同家園一般,令到訪本次開幕式及參與本次音樂周的社會各界音樂人士,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溫暖。而諸位老一輩音樂家的出席和參與,顯現(xiàn)了中國音樂界前輩對民族民間音樂和學院活動一如既往的關懷與支持。
為期四天的2016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共包括了11場學術展演、12場學術講座及2場學術辨析;顒右跃o湊、密集的日程,濃縮了來自新疆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廣西壯族,以及內蒙古與福建的音樂經(jīng)典,分享與展示了寶貴的民間音樂遺產,并對民間音樂的教學、傳承、創(chuàng)作、傳播等方面進行了深度探討與辨析。
本屆音樂周活動與展演,都圍繞“文化與溝通”這一主題展開。音樂是一種文化,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人和各界專家學者,無不在為傳承、保護與發(fā)展音樂文化盡自己的努力;而發(fā)掘整理和幫助傳承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也是中央音樂學院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與責任。音樂亦需要溝通,溝通不僅僅存在于學者與藝人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傳承與教學之間,更存在于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不同形式的音樂文化之間。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周肩負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通過提供學術展演、交流與研討的平臺,為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fā)展做出努力,同時亦為全國各民族、各地區(qū)音樂文化的溝通、欣賞、尊重與認同貢獻力量。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