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歌劇原本以音樂為主,觀眾走進劇場后,主要的欣賞形式是“聽歌劇”,欣賞歌劇的音樂,欣賞歌唱家的演唱,欣賞歌劇音樂制造的喜怒哀樂和矛盾沖突。隨著時代的發展,歌劇演出的戲劇表演和舞臺美術營造不斷加大,觀眾在新時代以自己的審美欣賞歌劇的各個組成部分,這也成為當今世界歌劇發展的新潮流。
在第十九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歌劇演出中,觀眾將看到浸沒式的歌劇《唐·璜》、3D迷你歌劇《湮滅》、多媒體音樂劇場《逐》。三部歌劇的演出在過去原有的歌劇院演出形式中做了較大的探索和創新,向北京觀眾展現與當今世界同步的歌劇制作和演出。觀眾不再只是“聽歌劇”,而是看歌劇,享受歌劇更為全面綜合的藝術表達。
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余隆認為:“我一直特別推崇創作、創新,在音樂行業,古典音樂我們始終是在別人的后面,只有在新創作的音樂上面我們跟全世界是同步的,別人在創作我們也在創作。現在談論的都是100年、200年以前的作品,可能過50年、100年后大家談論的是我們這一代人給音樂留下了什么作品。”
《唐·璜》讓觀眾和表演之間沒有隔閡
10月12日至14日上演的浸沒式環境歌劇《唐·璜》,在三里屯太古里北區的紅館演出。這是一個以往沒有座位的展覽館,紅館將為歌劇《唐·璜》打造一個獨特的環境,讓觀眾走進紅館就走進了唐·璜的世界。所謂“浸沒式”戲劇演出,就是將演出場地設計成戲劇所需要的環境,觀眾不再正襟危坐地觀看,而是身臨其境感受戲劇的環境和氛圍,就像走進戲劇的情節,置身于戲劇發展當中,甚至成為戲劇故事近身的一個看客或一個人物。近幾年在國際話劇舞臺演出中,浸沒式戲劇已經很受歡迎,有的戲劇甚至搬到酒店的各個房間去演出,而歌劇演出則十分少見。紅館作為三里屯社區的一個地標,作為一個展覽館被北京國際音樂節開發利用形成一個浸沒式的演出劇場,也有著獨特的意義。
演出浸沒式環境歌劇《唐·璜》的是英國寂靜歌劇團,舞美設計滋姬·雅各布斯·懷伯恩說:“我們想讓唐·璜的內心赤裸裸展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零距離和他直接接觸。當下所用的信息和通訊手段在這個情景出現。這意味著我們需要一個浸沒式的環境設計,讓觀眾在一個最原生態、最直接可以有身體接觸的地方,聽到和表演者一樣的聲場,被主人翁視聽經歷的一切包圍,然后用他們的雙眼看到唐·璜閉眼后看到的東西。為了讓觀眾理解這個故事,并且感受到莫扎特偉大作品的深層體會,我們旨在讓觀眾和表演之間沒有任何的隔閡和界限。”
《湮滅》 走進男主人公童年的家
將于10月20日在三里屯橙色大廳演出的3D迷你歌劇《湮滅》是一部獨特的作品,說它“迷你”,是因為舞臺上的演員自始至終只有女主角一人。不過,千萬別以為它是一部晦澀難懂的極簡作品——充分融入歌劇情節的3D投影與舞臺裝置,將會營造出精彩紛呈的戲劇觀感。它是與3D成像技術完美融合的一部迷你歌劇。
大幕拉開,一襲紅衣的女高音出現在舞臺上,彼時燈光昏暗,她看上去像在濃霧中迷失一般。隨后,一個與她年齡相仿的男人形象出現在大屏幕上。原來,女演員即是男人記憶中的亡母。她在他年幼時遭遇意外溺水身亡,所以“母”與子二人看上去差不多大。隨著敘述的深入,觀眾隨屏幕上的男子走進他童年的家:一幢詩情畫意的小房子。同時,舞臺上的裝置亦揭開了面紗——是這棟鄉間別墅的精致模型,雖然縮小數倍,仍然五臟俱全。當女主角開始擺弄起這個模型時,驚奇一幕發生了——屏幕上的房屋擺設,隨著“母親”的操縱而相應發生了變化,甚至母親在舞臺上拉走一條毯子,屏幕中男人身上的毯子也隨之被拉走。已經去世的母親仿佛有如上帝之手,依然對男人的生活產生影響。母子間的深刻羈絆,就通過類似種種巧妙的視覺效果被揭示、呈現。
雖然《湮滅》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現代作品,但其音樂并未完全脫離我們所熟悉的調性語匯,部分段落的配器手法甚至相當復古。例如男主角那令人動容的詠嘆調《on all faces》,其背景是交響樂隊、管風琴與童聲合唱,在聽覺上造成了肅然的宗教感;獨唱部分用音區跨度極大的旋律來襯托主人公的彷徨與焦灼。整部演出的人物雖只有兩個,音響卻十分豐富。更別出心裁的是,這些微型裝置不但制造出畫面,更制造出音樂。水滴、鐘聲及劇院現場的聲音,都將成為歌劇原聲。在高科技的參與下,舞臺布景不再是與音樂割裂的單純裝飾,環境“活”了起來,音樂與戲劇達到了真正的融合。
《湮滅》于今年3月在荷蘭首演,獲得了空前反響。它精簡環保,在劇場、音樂廳和各類藝術中心都能上演,同時又帶給觀眾參與性極高的觀劇體驗。導演米歇爾·范·德·阿是2015年荷蘭維米爾獎和2013年格文梅爾獎獲得者。他將作曲與舞臺藝術、現代科技進行多元融合,他的多部舞臺作品都體現出了對多媒體與音樂的嫻熟運用。2014年范·德·阿成為了荷蘭藝術學院第一位研究科技與藝術關系的學者,并且在文化政策方面開始具有影響力。
《逐》體會放逐的浪漫聆聽孤獨的音樂旅程
舒伯特的聲樂套曲《冬之旅》是古典音樂中的極品,10月26日至10月28日在三里屯太古里北區紅館,由中國男中低音歌唱家沈洋主演的多媒體音樂劇場《逐》就是從舒伯特這部聲樂套曲改編而來。《冬之旅》歌詞來自德國詩人繆勒的24首詩,作品描述一名失戀者在冬日中孤獨的旅行。《冬之旅》是德國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經典,體現了舒伯特對追求“放逐”和純粹意義上“英雄浪漫主義”的憧憬向往。在這個多媒體聲樂劇場版本中,一個充滿詩意的視覺空間被劃分結合表演形成多個略有故事情節的特殊場景,歌唱家沈洋超越演唱進入多個角色全新詮釋各首浪漫的詩歌。這是一場特殊的視聽體驗,不論是否熟悉舒伯特的《冬之旅》,都可在假定的戲劇空間,體會放逐的浪漫,聆聽歌唱者孤獨的音樂旅程。
導演鄒爽說:“這是一個將‘非歌劇類’古典樂作品所做的一次跨界表演嘗試。音樂給予抽象的意境,劇場提供假定的空間,而電影的蒙太奇將虛實交替的情節串聯起來。我們在繆勒的詩歌和舒伯特的音樂中試圖找到一個屬于當下都市陌生人的故事。”多媒體音樂劇場也是將聲樂套曲《冬之旅》的演唱者變換成多重角色,運用多種藝術手段,講述行走者的心路歷程。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