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新課改十余年,各級各類的師資培訓是此起彼伏,培訓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包羅萬象,興師動眾且熱鬧異常。然對培訓中出現各種的問題,卻很少有人去關注去研究。對此,作為教研員不得不去反思其優劣與成敗。
有位音樂學者說得好:音樂學科的培訓應該讓每一位教師明確藝術教育在人生成長中的作用與意義,讓每一位音樂教師找到自信的支點,讓每一位教師的潛能得到挖掘,讓每一位教師的個性得到張揚,讓每一位教師都擁有成功的希望,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得到健康快樂的成長和發展。
然而,近年來的音樂學科培訓,問題甚多且不盡人意,有些可謂高耗低效。其原因:一是一些學者和專家脫離教學之實際,無視教師之需求,坐而論道、高談闊論;二是有些所謂的專家言行偏激、信口開河,想當然、走極端;三是多數一線教師的思想認識、理論水平、覺悟態度跟不上,致使把經念歪了,把路走偏了,把傳統中優秀的東西拋棄了;四是培訓中目標不明,定位不準,特別是有些專家的誤導,或走極端的做法致使基層教師的理解與領會有差異,造成了在思想認識上的混亂和在教學中出現不必要的失誤。多年來,由于一些專家各執一詞,眾說紛紜,導致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出現了困惑多、問題多,爭論多、想法多、失誤多的現狀。
縱觀十余年的課改,口號喊了一句又一句,提出的新理念、使用的新名詞、新概念是一個又一個,教材換了一套又一套,專家請了一批又一批、各級輔導是一回又一回、各種師資培訓是一輪接一輪。如今,學者滿天飛,專家遍地跑,已成為了課改中引人注目的一道風景線。那些忽視國情、丟棄傳統、盲目追求、機械照搬國外的教育理論、大量發明和使用一些令人費解的時尚名詞,已成為當前國內一些所謂專家們的樂趣與嗜好。然而,從目前一些參加過各級培訓的教師的現狀來看依然是戴著課改的帽子、唱著課標的調子、模仿別人的樣子、走著過去的路子。如今,在課改的進程中是概念多、說教多、培訓多、資料多、爭論多,但對課改中出現的熱點、焦點、難點的真問題卻分析不透徹、解決不得力,措施不到位。
筆者在新課改的進程中參加過無數次的培訓,從中深感專家水平優劣不等。有的居高臨下不接地氣,故弄玄虛大話西游,不著邊際的論調讓許多教師水中望月、鏡中看花不解其意;有的人對基礎音樂教育不懂裝懂,對音樂教材不熟悉,對音樂作品唱不了、彈不了,只會空談理論坐而論道;只會用大話嚇人、虛話哄人,假話忽悠人;有的人滿嘴大話、虛話、套話、廢話言之無物,東拉西扯,胡吹冒料;有的所到之處一本經,人云亦云、陳詞濫調;有的對教育教學中的焦點、熱點、難點、困惑的問題說不深談不透或輕描淡寫,但卻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有的是把別人的東西大言不慚的拿來販賣,可笑的是自己并不熟悉更不解其意。總而言之,沽名釣譽者有之、徒有虛名者有之、假冒偽劣者有之。
音樂學科培訓應回歸本來的面目。首先,培訓需要實實在在地幫助和引領一線教師去認真分析和解決在教育教學中的真問題,而不是聽一大堆不切實際的空洞理論。培訓要從教師的實際出發,要針對教師的需求和愿望去選擇培訓的內容、方法和模式。同時,要按培訓者的年齡、教齡、職稱等來分類分層進行,不可忽略教師的個性差異、地域差異,不能一鍋燴、一鍋煮。
培訓要關注每一位教師的專業成長,關注每一位教師的生活質量,而不要讓培訓成為少數人的特權與專利。同時,現在的培訓方式大多沿用的是講授方式,或停留在傳統的一言堂,只有將“參與式”、“互動式”、“分享式”融入培訓、走進培訓,才能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果。
其次,培訓需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無論哪一級的師資培訓貴在培養老師們自覺學習的意識、自主鉆研的精神、自愿提高的態度、自發研修的行為,貴在引領一線教師注重在實踐中學習,反思中成長,研究中提高,進步中發展。在培訓中只有做到人在、心在、情在,才能真正收獲其中的培訓目的。
此外,教育行政部門不能把培訓當做是對基層教師的“獎勵”或“表彰”,不能把名額或機會只給與一些名校的“名師”,或一些獲有榮譽稱號的少數人,更不能讓培訓成為少數人的專利和特權。如今,名師參加培訓,外出學習的機會是越來越多,致使名師的所謂“名氣”愈來愈大,愈來愈“優秀”,而真正需要得到培訓和幫助的大多數教師卻只能眼巴巴地“望訓興嘆,忍氣吞聲”。對此,教育行政部門不能把一線的教師分為三六九等,不能把眼光只聚焦在少數人的身上給予高度重視和特殊照顧,而讓大多數教師受到忽視或冷落。
教育要公平,首先是教育機會的公平。教育公平不是口號,應落實在教育領域的每一個層面。如果教師培訓都做不到公平,還大談公平就是自欺欺人了。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要讓每位教師都有提高和發展的機會,讓每位教師都能享受公平的權力,讓每位教師都生活得有自己的尊嚴,讓每位教師都能看到自我發展的希望。音樂周報 王紀宴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