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大劇院主辦的第三期“青年作曲家計劃”自2014年2月正式啟動后,在經過歷時近兩年的征稿、評選、作品展演后,近日結束終評音樂會。首席評委陳其鋼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青年作曲家計劃是中國管弦樂音樂創作的基礎工程,它的宗旨絕不僅僅是出一兩部好作品,更重要的是在遴選和演奏的過程中給年輕人創造聆聽自己的機會”。
藝術公益引人才回流
“國內作曲家面臨斷代之憂。” 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郭文景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培養扶持中國音樂創作的新生力量,發掘力推優秀的嚴肅音樂作品,對于中國的音樂事業發展同樣至關重要。而在此基礎上建立的長期有效的委約創作機制,是打造中國作曲界美好未來的穩固基石。
懷著這個愿景,早在2010年,國家大劇院就與著名作曲家陳其鋼共同策劃推出了“青年作曲家計劃”,以持續面向全世界華人青年作曲家征集遴選管弦樂作品的方式,來尋找優秀的嚴肅音樂作品,挖掘中國音樂界的年輕翹楚。2011年,首期青年作曲家計劃打響了頭炮,此后這項幫助青年作曲人才放飛夢想的“藝術公益事業”便延續了下來。
“這一針對作曲家的扶持計劃不同于世界上絕大多數同類計劃的最大亮點是,在作品征集的同時,邀請國內優秀職業院團,為優秀作品免費組織面向社會的演出,讓年輕作曲者能夠聽到自己的作品‘發聲’。” 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及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桂冠指揮陳佐湟表示,“這不僅為一大批懷揣藝術夢想的年輕人提供了揮灑才華的舞臺,也幫助他們在作曲之路上建立信心,積累經驗,看到希望,從而激勵越來越多散落在海內外的年輕人回家實現作曲夢想。”
事實上,不少在該計劃中嶄露頭角的青年作曲家,已經在國內外的音樂舞臺上施展了他們的才華,讓世界聆聽到了中國嚴肅音樂界的“好聲音”。比如首期計劃中獲得大獎的杜薇已受到業界頗多關注,第二期獲獎的年輕作曲家肖瀛、葉彥辰也獲得了與英國格拉摩根峽谷音樂節合作的機會。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期入圍終評的青年作曲家蔡東真,現任國家大劇院駐院作曲家,已為國家大劇院原創話劇《樣式雷》創作配樂,并為國家大劇院八重奏量身定制多部作品。與此同時,前兩期計劃中獲獎的六位作曲家,均接到國家大劇院的新作委約邀請。諸多參與該計劃的青年作曲家也將被邀請加盟到國家大劇院小歌劇、室內樂等創作中。
扶持意義并不在單一作品
截至目前,青年作曲家計劃已成功舉辦了28場新作品展演,3場新作品專場音樂會,吸引了3.4萬逾人次走進音樂廳觀看演出。與此同時,該計劃也受到了越來越多國內外音樂機構的關注,其中不乏世界頂尖的老牌交響樂團,如德國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美國費城交響樂團等,此外法國國家廣播電臺、英國格拉摩根峽谷音樂節也不同程度參與青年作曲家計劃。
本期“青作計劃”,包括法國里昂國立高等音樂學院李萌能的《彼岸花》、中央音樂學院商佩雷的《八仙》、中國音樂學院何巍的《夜曲》、西蒙菲沙大學楊筱琳的《漫漫山谷間》、上海音樂學院藺錫鵬的《綠林中的杜鵑》、四川音樂學院張志亮的《云佩》在內的六部作品拿到終評音樂會的“入場券”。
世界著名雙簧管演奏家格雷戈爾·祖比奇此次首度加盟該計劃出任評委,對于這項中國舉辦的新作品計劃他表現出很高的期待。同為本屆評委之一的荷蘭作曲家若埃爾·彭斯,一直致力于挖掘并弘揚新音樂創作。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就訪問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結識了不少中國新生代作曲家。他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這項活動無論對于作曲者自身的學習與發展,還是對于音樂機構建立長期有效的創作機制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樂隊的交流和互動對青年作曲家是不可或缺的學習經歷”。在荷蘭雖然也有類似于工作坊形式與作曲家長期溝通的機制,但力度遠遠不及中國的“青年作曲家計劃”。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