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證實
聽莫扎特鋼琴曲 真能使人更聰明
聽莫扎特鋼琴曲能使人變得更聰明么?在音樂神童莫扎特誕辰260年之際,中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證實了爭論至今的莫扎特效應。近日,我國科學家發現:樂曲的節奏可能是大鼠和人出現莫扎特效應的關鍵;反向莫扎特音樂顯示了負向作用。這項研究論文《莫扎特、莫扎特的節奏和反向莫扎特效應:來自行為學與神經生物學的證據》,發表在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出版的《科學報告》上。
節奏是起作用關鍵因素
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堯德中及其研究團隊在實驗中,把100余只大鼠分成不同組做了系列實驗,包括讓大鼠聆聽莫扎特K.448號樂曲,反向莫扎特(通過把莫扎特K.448號的音符以相反序列排列所得);以及播放巴赫的樂曲,反巴赫樂曲,以此作為對照,保證被聆聽的音樂的物理元素是相同的。研究人員檢測了大鼠聽音樂后不同時間點和學習記憶相關的神經因子的水平變化,以及音樂對大腦新生神經元的影響,這些實驗結果均支持莫扎特效應的存在。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通過改變莫扎特音樂的節奏或音高成分,發現保留莫扎特節奏成分的音樂可產生與莫扎特音樂類似的效果,僅保留音高成分的音樂沒有明顯效果。這說明,節奏成分可能是莫扎特效應的關鍵因素。
反向莫扎特有負面效應
在對人的檢測中,課題組成員挑選了60名大學生,他們被分成三組。在相同環境下,分別聽莫扎特音樂、反向莫扎特音樂,還有一組學生什么也不聽。在相繼一周的時間里,三組學生每天聽半個小時相應樂曲,并進行一系列包括用筆在紙上走迷宮,以及折紙和裁紙等測試。結果發現,聽莫扎特音樂一組的學生表現更好,聽反向莫扎特音樂的學生表現最差。
研究團隊成員夏陽教授告訴記者,他們發現,聆聽莫扎特對大腦有好處,可以觀察到新生神經元的增加;聆聽反向莫扎特對人和大鼠均有負效應,會使得新生神經元減少、行為認知能力減退。 據新華社
莫扎特效應 曾風靡全球
莫扎特效應源于1993年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勞舍爾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論文里提到的實驗結論:聽莫扎特K.448號樂曲能夠改善人類的空間推理和記憶。在實驗中,播放的莫扎特K.448號樂曲即《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
弗朗西斯·勞舍爾的結論使莫扎特效應風靡全球,商家紛紛推出各種號稱有治愈作用、提高智力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音樂碟,受到消費者追捧。然而,莫扎特效應是否存在、具有可靠性,一直被科學家們爭論至今。
《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
莫扎特(1756-1791)一生創作的作品數量驚人,其中為雙鋼琴譜寫的四部作品,卻以演奏形式和藝術形象的鮮明性呈現出獨特的性格,使人倍感余音繞梁,回味無窮。1781年11月23日,莫扎特于維也納創作了《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在創作這首奏鳴曲的前幾年經歷了他人生的巨大變故與悲痛,飽嘗了人間世態炎涼的滋味。然而,在欣賞這部作品時,體會不到一點陰暗和痛苦的聲音,只是欣賞到了深沉優美和陽光般溫暖的旋律。莫扎特的音樂語言簡練、樸素,追究均衡的美感,曲式結構的對稱,在莫扎特獨特的鋼琴語言和表現手法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