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草原回響——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內蒙古采風作品音樂會”上演,6首原創佳作展現了內蒙古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本場音樂會是2015年上海音樂學院“樂動”系列暑期實踐活動的收官之作,作為2015年度上海市高校暑期社會實踐優秀項目,“樂動”系列活動集中展示了該校研究生藝術實踐的成果。
建立精細的藝術實踐管控系統
“我們與國內各個專業音樂學院交流發現,大家對如何評價藝術實踐的效果、如何處理藝術實踐與課程的關系都感到困惑,多數學校對藝術實踐缺乏科學、精細的系統管控。”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部主任張巍認為,對目標、課程、管理內涵的挖掘是藝術實踐的核心,并納入到學分制管理的系統中。
近年來,上音研究生部逐步建成一個管理層次清晰、立體化的藝術實踐網絡架構——交響樂團、采風基地等專業平臺基地,其運作方式已經系統化、規范化;將“上海之春”、當代音樂周、弦樂藝術節等各個音樂節整合進來,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研究生在其中得到不同收獲;通過公益活動使學生得到多方面的鍛煉,比如,請本院各專業的知名教授到暑期學校上課, 免費向全國專業學生開放,本校的研究生作為志愿者培養了組織、服務的能力,同時作為學習者又得到專業能力的提升。
實踐中提高創作水平
“得益于上海市政府在政策與資金方面的巨大支持以及學校對藝術實踐的重視,我校以上海愛樂樂團、杭州愛樂樂團作為藝術實踐基地,作曲專業的學生可直接參與到自己作品的排演中,在現場排演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作水平不斷提高。”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溫德青表示,書面的創作只是理想中的音響,一定要付諸演奏、與樂隊磨合,學生才可以把配器法等理論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比如,低音區的大管能否實現很弱的聲音,樂隊隊員會告訴作曲的學生;有位學生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拉在G弦板上沒有聲音,改成在琴馬上演奏,他想要的效果就出來了;此外樂隊的平衡問題也必須通過現場感受。
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博士研究生于夢石介紹,他的作品大提琴協奏曲《孤獨的駝羔》在一年里排練、演出了兩次,經歷了從譜面的創作到現場的呈現,獲得不同身份、不同層次觀眾的反饋,學到了許多從傳統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由國內一流的上海愛樂樂團演奏學生的樂隊作品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尤其在第二場演出之前,樂隊、指揮與我一起排練,好幾位資深的作曲家如徐孟東、陸陪教授等現場打分,他們從不同角度提出意見與建議,讓我受益匪淺。”
以品牌建設推動雙重實踐
張巍教授認為,作為一名研究生,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水平,還要有社會責任,要把專業水平轉化為社會服務的能力。由此,上音將藝術實踐與社會實踐均納入課程、學分的管理系統之中,研究生必須獲得足夠的藝術實踐和社會實踐學分。
上音的研究生部下設的黨總支、團總支和研究生會分別有“因為夢想”、“唱響青春”和“奏鳴”品牌,圍繞這些品牌建設進行的社會實踐獲得了上海市的資金支持,研究生部整合周邊資源,與社會直接銜接讓學生進入到普通老百姓的文化中,進入街道、特殊教育學校、敬老院、殘疾人社區開展藝術與社會雙重實踐活動。
“為了激勵學生充分利用校外平臺,我們規定,表演專業的研究生每年舉行的兩場音樂會中必須有一場在校外舉行,理論專業的研究生論文要在校外的學術平臺進行宣講。”張巍教授介紹,為了幫助學生拓寬就業渠道,研究生部將藝術實踐平臺建設與就業結合起來,例如,通過與福建師范大學等不同類型的高校進行交流,幫助學生為將來就業找到方向,其中不少學生在交流活動中找到了工作。音樂周報 徐麗梅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