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4日下午,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在大學生活動中心舉行了學科建設研討會,并誠摯邀請了王黎光院長以及樊祖蔭、楊通八、施萬春、彭世端等部分離退休老教授參加了會議,會議由系主任高佳佳教授主持。
高佳佳教授首先向王院長逐一介紹各位在職教師的教育背景與教學科研情況,隨后,邀請王院長發言。王院長談到,作曲系年輕人很多,充滿朝氣,并有著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作曲系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將對全校其他學科產生影響。如何將作曲系建成全國一流的教學隊伍是我們將要面臨的重要問題。
為促進與老師們的積極交流,王院長鼓勵大家各抒己見,就作曲系學科建設、課程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交流意見。
樊祖蔭教授提出,作曲系要處理好三種關系:一是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二是中國與國外的關系;三是社會與學校的關系。他強調,我們要努力學習傳統與現代的作曲技術,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并跟得上社會和音樂發展的需要。作曲系的教學要多條道路并存,并能適應社會需要,而這些方面是要落實到課程安排、師資建設和教材編寫等細節上的。施萬春教授贊同樊老師的意見,認為作曲系的教學要學好傳統技術。多年來我們一直將現代音樂技法作為教學的主流,而對傳統的重視程度不夠。他認為,看似簡單而有效果的東西是音樂創作的最高境界,我們的教學與創作要有開放的狀態,既可雅俗共賞又能與時代接軌。
阮昆申老師在隨后的發言中談到,我們的教學要強調技術和文化兩個層面的問題,對音樂品質和品味是要追求的,對于音樂本身的文化信息是要堅持的。在創作當中,無論寫作管弦樂還是歌曲,都要經得起反復推敲。在教學中,要鼓勵同學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意識。朱琳老師認為,無論從課程建設還是體系建設,人才梯隊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近年來,院、系領導始終給予青年教師大力的支持,發揮每個人自身的個性和特點,能相互交流碰撞是非常有意義的。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給學生們提供跨學科的展示機會,搭建與姊妹院校合作的平臺,讓學生從不同藝術語言中汲取養分,得到更實際的鍛煉。
彭世端教授的發言關注著作曲系的生源問題,她認為目前生源情況不夠理想,文化底蘊好又具備一定專業素養的學生比較少,特別是本科生的生源問題值得大家思考。楊通八教授隨后強調到,藝術的民族自信不能簡單化,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對學校特色過分的強調,也會成為培養高精尖人才的障礙。同時,他提出在教學上要有一定的危機感來創造精品,在學術上要強調老、中、青的文化傳承,要恢復并重建知識分子在高校的話語權。接下來,各教研室主任針對教研室的師資情況、教學特點、科研成果等方面進行系列簡短的介紹。
在聽取老師們的意見之后,王院長談到,中國音樂學院引以為榮的就是她的不可復制性和唯一性,她應該發出中國的聲音,并對“民族性”的概念和內含提出了更深層的闡釋。王院長強調,要全面發展各學科,合理地規劃和設置各學科的課程。對作曲系的辦學方向、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學生培養等四個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他表示,作曲系學科建設的第一要務,就是樹立一個清晰而明確的辦學方向,平衡好傳統與現代、大眾與小眾的關系,小眾是科研、大眾是導向,在創作觀念上要包容;其二,根據專業培養需要建立科學而完善的課程標準,夯實基礎教學;其三,加大力度對青年教師隊伍的培養,重視科研和教學兩方面的積累;其四,重視基礎教育,作曲系更要重視學生的文化修養,要為本科生開出必讀書單,并在專業上強調本科的五年期間首先要學好技術,對有才能的學生要給平臺重點培養。
座談會持續了近三個半小時,老師們仍意猶未盡,受到校領導的鼓舞和激勵,紛紛表示要在作曲專業學科建設和教學、科研上繼續鉆研,更上一層樓。作曲系作為一支積極向上的團隊,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了要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作曲學科,相信目標一定會達到!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