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上海那邊做過一個調查,在少年兒童中,最受歡迎的歌曲是《江南STYLE》 。我感到很悲哀,是我們沒有把應做的工作做好。兒童歌曲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我們都面臨著嚴峻的課題。 ”詞曲作家頌今說。他說的正是當下少兒歌曲面臨的問題,廣場舞歌曲全面占領孩子們的耳朵,正如去年,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唱《小蘋果》一樣。
《小蘋果》這類強節奏的神曲顯然是缺少童真和童趣,它不是也不應是一首孩子必唱的歌。近日,由陜西省文聯、陜西省音協主辦的全國少年兒童歌曲創作座談會在西安召開,會上,來自全國的從事少兒歌曲創作的音樂人并沒有把少兒歌曲的創作危機完全歸于外部原因,大家都認真地從自身的創作上找突破口。
一首好的少兒歌曲是什么樣的呢? 《讓我們蕩起雙槳》是在座談會上被提得最多的一首歌曲。大家認為,除了童真童趣之外,好的少兒歌曲還應有少年兒童的積極向上的朝氣。西安音樂學院副院長韓蘭魁認為寫好一首少兒歌曲的難度不亞于寫一部樂隊作品。現在創作少兒歌曲的隊伍老化,頌今說,當時他加入兒童歌曲創作大軍時才30多歲,現在都滿頭白發。他認識的二三十歲的音樂人,沒有人寫兒童歌曲。他呼吁少兒歌曲創作的隊伍要盡快年輕化。薛保勤談到少兒歌曲的創作時認為,音樂人有責任更多地關注這一領域。他說:“世界上最容易做的是夢,最難實現的也是夢。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能沒有夢,沒有夢,人就像被抽掉脊梁,就蠅營狗茍。夢要從童年做起,夢要從娃娃做起。音樂可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滋潤靈魂。文明的養成是艱難的,文明中間有濃濃的音樂因素。 ”
對比在抗戰年代的歌曲,音樂家們深有感觸。陜西省音協主席尚飛林說:“那么多抗戰歌曲深入人心,我想是因為這些歌曲與時代結合得緊。我們現在也有很多好作品,為什么不如抗戰歌曲傳播廣泛和久遠?有的人認為平臺不夠,沒有地方發表。 ”尚飛林并不認可這一說法。
詞作家宋青松說,現在傳媒多樣化了,歌曲就算上了中央電視臺也沒用。他說:“大家在技法上都沒有問題,問題是我們扎得深不深。我參加過一些歌曲大賽的評比,真正打動我們心的是那些我們從沒聽說過的作者寫的,像《土豆花開》 。我們若是以說教的態度寫少兒歌曲,孩子們肯定不喜歡。孩子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他們有獨特的思維和語境。我們應該俯下身子,甚至要姿態更低一點向他們學習。 ”
作曲家沈尊光,直接指出現在歌曲創作一般化的毛病,“現在很多詞曲作者喜歡用敘述性的概括,但是概括是有技巧的。現在一些歌曲的詞里缺少靈魂,歌曲應該有從頭到尾貫穿的一條主線。 ”他說:“文藝創作要用形象說話,用概念用名詞很難打動人心。雖然歌曲篇幅小,很難有故事情節,但可以有一些粗線條描寫。 ”
流行與少兒歌曲并不矛盾。頌今說孩子喜歡流行歌曲,他們每天接觸到的都是流行歌曲,這是沒辦法,不怪孩子。我們要學習寫流行的兒童歌曲。他們的歌曲需要流行化,唱法和伴奏的形式是流行的,然后結合他們喜聞樂見的題材。在內容上,特別是詞作家們一定要琢磨孩子在想什么、對什么東西感興趣,在內容上貼近孩子,在形式上吸收流行元素,歌曲才能受到孩子的歡迎。
詞曲作家們還提議,把民族民間音樂融入少兒歌曲中。例如陜西的作者可以在少兒歌曲中展現秦風。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大約在14世紀,歐洲出現了一種在多弦樂器上加鍵而成的擊弦古鋼琴——克拉維卡琴。這種古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