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國合唱事業步入繁榮發展時期,全國上下大大小小的合唱比賽、合唱活動,從年初到年末幾乎不間斷;各種各樣的合唱團多如雨后春筍,參與合唱的人們遍布各行各業,各地合唱團在國際賽事上屢獲佳績。然而,在廈門集美大學音樂學院合唱教師、廈門Echo混聲室內合唱團指揮秦露深感中國合唱事業繁榮的發展形勢背后,存在著不容樂觀的形勢,其中的“兩大難題”尤其應當引起注意。
合唱團多,熱愛人少
作為一名高校合唱(合唱指揮)教師和一名社會合唱從業者,秦露觀察發現,國內合唱團團員大致上主要由三類人構成,合唱團也以此劃分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為完成某項任務而臨時組建,組成人員多為單位職工,參加者多為非自愿型;第二種是由某組織或單位資助組建,團員有一定音樂或合唱基礎且自愿參加;第三種是無任何資助與支持,團員完全出于對音樂、對合唱的熱愛而組建。她說,前兩類是目前國內合唱團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正因為出于熱愛而參加合唱的第三類團員所占比例很少。雖然第二類團員中也有不少人喜歡合唱,但距離“熱愛”還有一定距離。不少人對于日常常規排練有惰性,也較少參加排練,通常是有演出任務時才會參加。秦露帶領的廈門Echo混聲室內合唱團屬于第三類:經費上沒有任何組織或單位支持,從指揮、鋼琴伴奏到團員,所有人義務參加排練。出于對合唱的追求,大家每周堅持兩次排練,還曾經自費參加2014年度臺北國際合唱音樂節兩岸交流演出與音樂節合唱營,獲得了臺北合唱音樂節藝術總監杜黑的好評。
認識不對,唱得不準
除了團員對于合唱熱愛程度的多少對合唱發展有所制約,音準也是困擾所有合唱團的問題,尤其在業余團隊尤為明顯。在長期訓練過程中,秦露認為,音程感覺、音響觀和合唱唱法都是影響音準的幾個因素,在這幾個方面認識不準確不足夠,就容易造成“唱得不準”。
秦露解釋,因為音程距離感缺乏造成音準問題,一般出現在初級、音樂素養不夠高或者沒有音樂基礎的合唱團。對于沒有經過音樂基礎專門訓練的人來說,用專業術語“度數”來表示的音程距離顯得有些抽象,團員會很難區分大二度與小二度,或大二度與小三度之間的距離。這種情況下要求指揮訓練時加一定手勢輔助,讓他們直觀感受音程之間的空間距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決這類音準問題。主觀方面因素造成的音準問題,比如歌唱狀態不好、氣息支撐不穩、聲音位置不高等,是合唱出現音準問題的重要原因。解決這類問題,需要指揮調動合唱團員的演唱積極性、充分理解作品、貼切地演繹原作品。在這個問題上,秦露提出了一個“音響觀”影響音準的觀點,由于傳統的中國合唱受俄羅斯學派影響較深,即典型的東羅馬唱法。其發聲位置較靠后,注重中下部共鳴,聲音厚、重,如果一直使用這種音響觀演唱俄羅斯之外的合唱作品,就容易出現不準確的現象,聽起來會有很多音準問題。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際合唱音響的總體趨勢轉向向上、靠前,強調頭腔共鳴(上部共鳴)的西羅馬唱法,近年國內一部分指揮在合唱音響觀上有所改觀并進行實踐,但改進之路仍很漫長。除了傳統合唱音響觀,合唱唱法對于音準也會有影響。中國早期的合唱由于誕生于民族危亡的時期,為適應抗戰的需要,唱法上主要采用全聲唱法,在適合藝術性作品的半聲唱法與輕聲唱法的運用時則因為唱法和訓練的差異導致演唱缺乏穩定的氣息支持與聲音的高位置支撐,造成普遍音高偏低的狀況。因此,音準的準確性需要音響觀和唱法在認識上的同時改變。 陳茴茴 音樂周報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