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人聲與民樂結合的形式并不少見,傳統民族歌曲的獨唱、重唱、齊唱與民樂團的合作,是常有的演出形式。而源自西方的現代合唱與民樂團的結合,卻極為少見。
8月5日晚,在國家大劇院2015八月合唱節的開幕演出上,臺北愛樂合唱團與國家大劇院合唱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共同登臺,在指揮家鄭立彬的執棒下共同演奏了作曲家錢南章創作的合唱作品《十二生肖》,奉上了一場現代合唱與民樂團“碰撞”的演出,為觀眾帶來傳統又充滿現代先鋒氣息的感受。
合唱活潑,民樂濃郁
《十二生肖》由旅德作曲家錢南章創作,是其首度為民樂與合唱量身打造的大型交響合唱作品,選擇用現代音樂語匯來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作曲家稱:“這部作品適合三至一百歲的人欣賞”。現代合唱作品中,與民樂團合作的并不多見,當晚的演出中,民樂團民族氣息濃郁的音樂與合唱團幽默活潑的演唱搭配和諧,中國傳統音樂的音響,為旋律具有現代音樂特征的合唱作品留下了民族印記。作曲家巧妙地把民樂與合唱融合,并結合音效,加入了游戲與戲劇的元素。
錢南章表示,新作融入詩詞、戲劇的概念,并嘗試以民樂伴奏,如何讓音樂呈現不同動物的特色,是創作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其中,表現生肖“狗”的四重唱時,沒有一個歌詞,純粹只有聲音,他選擇了巴赫的小提琴恰空舞曲,配合狗的四重唱。“猴”的部分是他將在印度尼西亞峇里島游覽時記憶中的猴群聲轉換成人聲合唱。各種元素的加入賦予了合唱活潑元素,指揮、樂隊隊員、合唱隊員還加入到表演之中,演奏、演唱之余都有相應的動作表演,這在交響合唱中還是較為新鮮的。
火花之后還需冷靜磨合
當晚演出,傳統與時尚元素的結合以及豐富的表演形式,令臺下的老人、孩子看得津津有味,年輕人對于這樣的音樂形式尤為歡迎。對于現代合唱如何與民樂團更好配合,不少音樂家表示還有很多嘗試。有專家認為,現代合唱由于根源于西方合唱,其與西方人聲、歌劇及交響樂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而與中國民樂的關聯可能還稍遠一些,現代合唱中鮮有民樂伴奏,一是相關創作的作品很少,一是民樂樂器的特點決定了獨奏、小型化演奏較多,大型交響民樂團的發展仍處于嘗試摸索前進的階段,其音色與合唱音色如何更好融合,樂團與人聲如何相互烘托和突出,主題呈現方式與無伴奏合唱、鋼琴伴奏合唱、交響合唱如何區別,都需要進行更多的嘗試。民樂團與合唱團如何相融,融合度怎樣,歌唱風格與民樂距離如何調整,都是需要作曲家、民樂團、合唱團共同進行磨合的內容。
執棒此次音樂會的臺北愛樂合唱團指揮鄭立彬表示,合唱團與民樂團的大型作品數量相當少,不少甚至是自交響樂團移植過來的作品。他覺得合唱團與民樂團結合的作品,更能展現民族色彩及風味,也期望在未來能有更多兩岸的作曲家來創作這類作品。合唱團不管與交響樂團還是民樂團合作,都需要在音準、整齊、音色、咬字、表情、音樂這些基礎方面下功夫。
合唱指揮家田曉寶在聽完這臺合唱“撞”民樂的交響合唱音樂會之后,對于作曲家、合唱團、民樂團的合作感到非常有創造性,無論是作曲家的創作、現場的演唱、表演,都有著一種后現代主義的創意。他認為,作曲家用民樂的形式來寫交響合唱是一個勇敢的挑戰,十二生肖這個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題材的選用,與民樂的表現形式也有一定的契合度。 陳茴茴 音樂周報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