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學習鋼琴的利與弊以及現狀分析
學前兒童學鋼琴的利與弊
近年來,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騰飛,人民的生活水乎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而物質生活的改善自然會促使人們更多地追求豐富的文化生活。特別在對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上,所有的家長都在盡自己最大的可能來為孩子創造優越的條件,只要能夠辦得到,幾乎所有的父母在經濟、時間和精力上都毫不吝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恐怕非學習音樂莫屬,而學習音樂中最具典型的自然是目前不斷高漲的學習鋼琴的熱潮了。學前兒童的鋼琴教學方法和輔導方法是與青少年有較大的差別,更不同于成人。現針對學前兒童學習鋼琴的利弊與現狀提出自己的一點看法與措施。
1.學習鋼琴是開發兒童智力的金鑰匙
醫學心理學專家們認為,幼兒期(大約四歲以前)是人類智力開發的敏感期,更是早期教育的黃金時期。4歲以前人的神經系統與腦的發展,可發展到成人的 50%,8歲可發展到80%,17歲左右達到100%。顯而易見,對孩子智力開發越早,成效也就越大。智力開發太遲就可能失去對孩子的施教最佳時期,甚至會因此耽誤了孩子的智力發展。
鋼琴是一種表現力極豐富的鍵盤樂器,作曲家能夠以他們豐富的內心想象和創作激情,通過鋼琴寫出千姿百態的、驚心動魄的音樂作品。如果孩子從小就學習鋼琴, 通過這燦爛奪目的音樂世界,就能喚起他們對生活、對朋友、對父母及對祖國的深厚情意,使他們潛移默化地接受著真、善、美的文明教育。
而且,彈鋼琴必須活動雙手,特別是要活動十個手指頭。我們知道,人的大腦是人體行為的總指揮,而大腦用于處理來自手的感覺信息和指揮手運動部位的面積,與 大腦用手指揮全身其他各器官部位的面積相比,前者占的比例最大。因此,手的動作,特別是手指的動作越復雜、越嫻熟,就能與大腦建立更多、更復雜的神經聯系。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幼年時代多進行手與手指的有規律、系統化的運動,就能有效地鍛煉大腦的功能,使之更加靈活和聰慧。因此從小學習彈鋼琴是達到這個 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
同時,學習彈鋼琴除了要求一雙手在琴鍵上協調地彈奏以外,還要求眼、耳、腳以至全身的多種器官的配合運動。從視譜,把握正確的觸鍵,到熟練地進行演奏,這 個過程就是眼、手、耳、腳的運動區與腦神經的不間斷的信息交流的過程,這種交流過程的不斷出現,使孩子的身心得到不斷地發展,變得更加心靈手巧。再加上努力地去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可以使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聽辯力、記憶力以及想象力、創造力等得到很好的鍛煉和提高。這些素質的提高,對即將進入小學學習的兒童來說極為重要,這將為他們接受基礎教育提供良好的條件。
2.學習鋼琴對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1)興趣與學習鋼琴的關系
興趣存在并活躍于每個人接觸的一切社會活動中。任何人都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給予最大的關注。興趣之中蘊藏著求知、探索、發覺才能和開創新天地的巨大活力和生機,是一種具有濃厚情感色彩的知趣活動。鋼琴悅耳動聽的琴聲吸引著孩子對它發生濃厚的興趣。在孩子們學琴的過程中,興趣像一股暖流、一條紅線一樣,貫穿他們學習的始終,穩定、持久地保持,并不斷激發他們的求知、探索的熱情。等孩子將這種興趣轉換到學習上,學習就會成為滿足他們內心求知欲的一種享受,這種情感就會帶來他們學習上的高度自覺性和自信心,成為學習的強大動力。興趣確實在人們的智力活動中占據開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當然,隨著孩子年齡、閱歷 的不斷增長,他們的興趣、愛好、志向的發展,都會產生新的變化。然而,不論這些變化有多大,不論他們今后從事的是什么專業,學習鋼琴都會對他們的事業、生 活帶來極大的益處。
(2)意志與學習鋼琴的關系
意志表達了一個人為達到理想中的目的而自覺努力、奮斗的心理狀態。這種為達到某種信念而產生的決心和力量,具備相當大的效能,它通過決心、毅力、自覺、自制能力的大小和強弱表現出來。彈鋼琴是一門技藝性很強的表演藝術,從人門,掌握初步的演奏技能,到能自如地演奏一定難度的樂曲,并用音樂抒發內心的感情,這絕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付出幾年,十幾年,甚至更長期不間斷的頑強努力。孩子們必須持之以恒地接受嚴格訓練,在訓練過程中不斷培養孩子的意志力,增強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激發他們的進取心,逐漸培養與建立孩子們學習知識的自信心、自強心,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知識的自覺性和踏踏實實的精神。孩子們 在初學鋼琴的基礎階段,必須是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扎實、嚴格地訓練,在演奏技巧、技能、音樂素質等多方面打好結實的基礎,這是他們能否學習順利、繼續深 造、發揮才智的重要條件。從學習鋼琴中鍛煉出來的意志力對他們今后的學習與工作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情感、修養與學習鋼琴的關系
每首鋼琴曲都融人了作曲家的心血與感情,它們有不同的情感,有的柔和,有的激烈,還有的悲傷,作曲家們用優美的音樂讓演奏者與聽眾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再一次表達出他們的情感。因此,彈奏不同的曲子也就體驗了多種不同的情感,這也是對演奏者心靈的陶冶。有了豐富的情感體驗,他們會把內在的情感體驗轉換成外 在的氣質修養。因此,學過音樂的人都存在著他們特有的氣質與修養。而且學前期正是孩子情感,修養發展的最佳時期,在這個時期給孩子進行音樂的陶冶與熏陶, 那它將在今后的生活中表現出非凡的作用。
3.學前兒童學鋼琴帶來的一些不良后果
(1)作品過難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鋼琴學習的進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孩子,家長三方面的耐心與細心。然而現在很多教師愿意給孩子拔高程度,很多家長也希望孩子能夠盡快地取得進步。這種心理背景在教學活動中就表現為總是給學生一些比較難的作品。過難的作品使孩子力不從心,然而過度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種令人不快的體驗,它使練琴活動 的本身成為一種艱苦的過程,在活動過程中不能獲得快感,也是造成很多孩子學琴半途而廢的原因之一。由于孩子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意志力不強,過難的作品會 導致學習積極性降低,而沒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就必然導致學習成效的下降,不良的學習效果使學生認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應有的收效,從而必然削弱了進一步的學習 需要,最終導致學習中的惡性循環。因此選擇作品時,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以學生經過一定時間的努力就可以較好地完成教師的要求為限。
(2)家長與孩子關系的緊張
家長在孩子學琴過程中起到關鍵性作用,但很多孩子感覺到自從學了鋼琴之后,家長就變得不那么和藹了,家長也覺得自己與孩子的關系變得緊張了。很多家長由于 對鋼琴學習的困難性、長期性缺少足夠的心理準備,結果給孩子產生一種印象:是學琴使得家長老生氣,給家庭帶來很多不快。并進一步認為是鋼琴破壞了他們原來 的快樂生活,因而開始厭惡這個讓產生不愉快的學琴活動。這種認識必然對孩子學琴態度及學習效果產生不良影響。反過來家長認為自己花了那么大的精力、物力為他們創造學習條件,孩子還不珍惜,因而產生不良的情緒反作用于孩子,如此造成了孩子不想學琴,厭惡學琴的后果。因此家長首先要意識到良好的學習氣氛,可以使孩子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下練琴,也會帶來較好的學習效果。其次家長要向孩子表明全家都喜歡鋼琴,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學琴活動能給家人帶來歡樂,從而激勵他 們學好鋼琴的愿望。
目前學前兒童學琴存在的普遍現象有以下幾點:
①兒童學琴年齡偏小,技巧性偏強
現在很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覺得讓孩子越小開始學鋼琴越好。但孩子許多的心理、生理狀況表明,并不完全是這樣。在這一年齡段的孩子雖然身體發育較快,但骨 骼的骨化過程還未完成,而鋼琴技法的最大特點是掌握重量彈奏。如果過多地要求手指長時間支撐或長時間保持某種姿勢,這就很容易使孩子的骨骼變形。再者孩子 的小肌肉群發展較晚,而鋼琴彈奏也存在著大量運用小肌肉動作的問題。如果孩子小肌肉發育不成熟,學習這些彈奏方法就會造成很多的困難。還有,低年齡孩子存在認知水平方面的不足,而學鋼琴并不僅僅是學習一種技能,孩子還要掌握很多樂理知識,如五線譜、節拍、節奏等,我們可以想象這么多復雜的概念需要一個小小的孩子來理解和掌握,將是多么的困難。因此,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學琴,更主要的是培養他們對鋼琴的興趣,對音樂的愛好,而不是一味地強調技能技巧。
②孩子學琴興趣低、不愿學 現在有很多孩子在剛學琴的時候興趣非常高,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興趣明顯降低,甚至不愿學,半途而廢。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
a.學習內容復雜,難度大,學習鋼琴所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非常復雜,肯定要孩子付出巨大的努力,這對孩子無疑是一個很嚴峻的考驗。
b.學習的時間長,階段性不明顯。學鋼琴對一個孩子來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按照教師和家長的要求不斷的練習,往往是幾年的時間,幾乎沒有停止的時候。這樣長期下來,不要說是孩子,對于成年人也是一種磨練。
c.學習的成就感很低。幾乎所有的學生在上課的時候聽到的更多的是教師指出的各種問題。教師是希望孩子能提高,但對孩子來說這必然導致孩子無法從這一過程中尋找到學有所成的樂趣,更不要說從中獲得成就感了。
當然在實際教學中,全面考慮所有這些問題是非常閑難的?它一方面要求鋼琴老師非常熟悉鋼琴教材,在自己的頭腦中有一個良好的教材組織結構,了解不同教學進 程中前后銜接的教材在音樂知識、彈奏技術、音樂感培養等方面的內在聯系;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已有的鋼琴水平及個性特點,從而使教學活動的安排保 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形成良好、持續的學習動力。還要在指出孩子不足的同時給他們以充分的鼓勵。
③陪練
以往孩子們學琴,“陪練”這一角色是由家長擔任的,然而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進步,家長由于工作的壓力,在家陪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而且學前兒 童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容易分散,沒有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因此很多家長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給孩子請了專門 “陪練”的老師。陪練扮演的是教育者、指導者、監督者的身份,責任不僅僅局限在指出并糾正錯誤上,還要對孩子贊許,鼓勵,讓孩子明確感覺到自己在為孩子所 取得的每一個成就而感到自豪。但是,在鋼琴學習中,獨立練琴是一種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在孩子的學琴生活中有計劃的逐步培養。由于當前一般孩子學琴年 齡比較小,開始是做不到獨立練琴,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程度的提高,陪練要逐漸減少輔導孩子的時間和次數,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獨立練琴的能力,不能總是 “包辦、代替”,這樣會使孩子滋長惰性、依賴性,一旦離開了陪練,就像沒了“主心骨”,琴也練不成了,課也不能上了。因此我認為,由家長陪練的效果應好于 請專門的陪練老師。在孩子年齡較小時,家長的理解能力強于孩子,她能將自己理解到的信息傳遞給孩子,同時她也不是權威,很多時候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探討,加深了孩子的印象。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接受能力,掌握能力逐漸優于家長。這時,孩子完全可以脫離家長,脫離陪練.獨立練琴。與此同時,這也給孩子帶 來了一定的成就感。
④急于求成,認為考級考得越高越好
鋼琴考級是對孩子的前一階段學琴程度的評價,但并不是評價水平的唯一標準。孩子在準備考級前的練習可以讓孩子知道努力的方向。同時考級也給了孩子一種成就 感,鍛煉和展示自己的機會。成功了,孩子會嘗到收獲的喜悅,或許會激勵他們更好的練琴;失敗了,就當作是對孩子的一次心理訓練,也鍛煉了孩子的意志力、學習能力。但是家長與老師不應太注重考級的結果,注重的應該是這個過程,正是這個過程給孩子提供了鍛煉的機會。而且有些孩子心理素質不好,在考級時不能發揮 其原有的水平,所以考級的結果不是評價水平的唯一標準,只能作為參考,作為鍛煉的形式。
⑤家長的攀比心理
隨著學琴的孩子越來越多,家長之間也就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攀比現象。適當的比較能激發孩子的進步心,但過分的攀比會造成孩子信心的喪失:世界上沒有兩個 完全相同的人,同樣,每個孩子學鋼琴的狀態、成效都不一樣,而家長總是喜歡橫向比較,拿自己的孩子與水平比他高的孩子相比,想從而促進其學琴的積極性。但結果卻適得其反,這樣往往使孩子喪失了學習的動力,認為自己無論多么努力都比不上別人。因此,家長應該讓孩子進行縱向比較,讓他與自己的以前相比,讓他看 到自己比以前取得了更大的進步,以此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進一步產生學習的動力。家長的態度對孩子能否堅持練琴起到決定性作用,就像我在前面提到家長與孩子 間的關系趨向緊張,也是取決于家長的態度。因此家長應正確地認識到自己在孩子學琴過程中真正的意義和身份。那就是:他們是孩子學習鋼琴的最有利的支持者, 是最能理解他們所付出的勞動的人,是他們的最先的、也是最忠實的聽眾!只有當孩子意識到他們是在為自己學習,他們才會真正產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獨立性。只有當他們意識到父母是最能理解他們的人,他們才會產生真正的信賴感!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