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的14年里,中華大地經歷了日本軍國主義瘋狂侵略帶來的空前災難。中華民族在危急時刻奮力抗擊,發出“救亡圖存”的怒吼。民族危難凝聚了偉大的民族精神,也激發了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其中,音樂家們不忘肩負的文化使命,圍繞抗戰題材潛心創作了一批作品,使抗戰歌曲成為這一時期成就最為突出的一個音樂品種,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以及《黃河大合唱》等曠世名篇皆誕生于此時。威武雄壯、昂揚嘹亮的抗戰歌曲記錄了那段金戈鐵馬的崢嶸歲月,歌頌了英勇無畏的民族大義,反思了戰爭的殘酷和丑惡,給聽者帶來了繼續昂首前行的力量,鑄就了中國音樂史上的輝煌篇章。
形式豐富具有高傳唱度
抗戰歌曲這個名稱所統攬的是一大批不同體裁、題材的聲樂作品。其中占據主流的是進行曲風格的作品,如《抗敵歌》《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到敵人后方去》《救亡進行曲》《救國軍歌》《大刀進行曲》《游擊隊歌》《八路軍軍歌》等,常使用二拍子或四拍子,節奏頓挫鏗鏘,曲調激越昂揚。這一首首誕生在血火之中的抗戰進行曲,仿佛響徹神州的沖鋒號,自然融入了那個時代全國人民積極抗日的時代狂潮,激勵著中華民族與日寇血戰到底、不斷走向光明和勝利的未來。這種隊列歌曲表現出成熟分明的民族特點,如較少采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聲音階為主,旋律多級進,富于抒情性,這些特色和風格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之后中國音樂的創作走向。
無論是《黃河頌》中“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將要學習你的榜樣,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延安頌》中“千萬顆青年的心埋藏著對敵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間長長的行列結成了堅固的陣線”,還是《新四軍軍歌》中“光榮北伐武昌城下,血染著我們的姓名,孤軍奮斗羅霄山上,繼承了先烈的殊勛”……這種頌歌風格的抗戰歌曲,較為深刻地反映了在殘酷的戰爭年代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奮起,歌頌了新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和淬煉,彰顯了昂揚樂觀的精神風貌和慷慨悲壯的英雄色彩。此外,還有抒情風格的抗戰歌曲,雖然數量不大,但多能以凝練的主題和高度的藝術性給人的心靈帶來震撼。其中有的典雅委婉,如《漁光曲》《梅娘曲》,有的壓抑凝重,如《鐵蹄下的歌女》《黃河怨》,有的慷慨激昂,如《嘉陵江上》《松花江上》,還有的自然散發出淳樸清新的民間歌謠氣息,如《黃水謠》《長城謠》《二月里來》。可見,抗戰歌曲題材豐富,形式多樣,幾乎涵蓋了在抗日戰爭中奮起反抗的將士、百姓等諸多群體和各種重大事件,具有較強的傳唱性和普及度,直到今天,每每聽來依然令人熱血沸騰。
藝術風格彰顯時代特色
優秀的抗戰歌曲大都具有感情真摯深刻、語言樸實平易的特點。比如,張寒暉寫于1936年的歌曲《松花江上》,表現的是被迫執行蔣介石“不抵抗政策”而流亡關內的東北軍思念家鄉、痛恨侵略者強占家園、復仇怒火在胸中燃燒的情緒。歌曲以下行音調為主體,重點渲染悲情。作曲家曾表示,自己在創作時自然融入北方婦女給親人上墳時號啕大哭的語匯。此外,在音樂材料的鋪展過程中,作曲家還使用了我國民族音樂中常見的重章疊句旋法,這又使歌曲在情真意切的敘事中平添了樸實親切的民族音樂元素。另一方面,優秀的音樂作品都有鮮明的音樂形象。作曲家運用形象思維,用音樂藝術的特殊材料和手段塑造出生動的藝術形象。如冼星海的史詩性力作《黃河大合唱》第二曲《黃河頌》是男中音獨唱的抒情頌歌,贊頌黃河的源遠流長與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民族精神。歌曲首段由五個樂句一氣呵成地連綴完成。其中音樂的核心材料在第一句“我站在高山之巔”,連續級進的上行音調緊接六度跳進音程,獲得清晰的正波曲線,當音樂陳述至“高山”處而達到最高點,之后折轉下行,使樂句的音樂運動前后均衡,從而呈現出一種頂天立地的氣勢,雄偉壯闊的黃河形象由此生動地呈現在人們的聽覺感受中。
縱觀那些優秀的抗戰歌曲,在音樂組織和發展上大多有嚴謹的結構和洗練的技巧。《游擊隊歌》包括兩個相同規模的段落,每段又可劃分出兩個規模相同的樂句,由此構建起歌曲方整均衡的結構。觀察歌曲的音樂材料,前段兩個樂句同頭不同尾,后段第一句對比、第二句再現。整首歌曲貫穿使用了小軍鼓的鼓點節奏,也都是大調風格的音樂語言,而作曲家在歌曲的對比部位將鼓點節奏、樂句起句特征和旋律音程使用等稍加調整,便在使用相同素材前提下體現出與前段音樂的變化和對比,最終使歌曲具有了素材單純音響不單調的藝術效果。再如《義勇軍進行曲》,歌詞的詞句長短不一,不拘一格。作曲家在這樣一個散文體的歌詞框架中自由靈活地組織音樂材料,使歌曲的曲式輪廓呈現出一個很清晰的拱形結構,而再看音樂材料的編排,又呈現出類似再現三階段的特點,這些藝術匠心恰到好處地使歌曲達到音樂結構的均衡性和完整性,反映出作曲家敏銳的音樂感、對音樂辯證法的掌握,以及創作經驗的積累和成熟。
抗戰歌曲該如何演繹
今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各種紀念活動紛至沓來。在這些紀念活動中,重溫那些永垂史冊的經典抗戰歌曲成為一個重要環節。從《黃河大合唱》到《在太行山上》,從《松花江上》到《畢業歌》,這些歌曲在近幾個月的音樂舞臺上被數次演繹,形成了一股強勁的音樂熱潮。重唱抗戰歌曲,既是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緬懷為國捐軀的前輩先烈,感受屬于那個年代的慷慨激昂,也是通過這批具有豐富思想內容和雋永藝術魅力的優秀歌曲,向現代人傳遞音樂藝術的正能量,特別是激勵當下青年一代,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貢獻力量。
然而,我們應該如何演繹才能既不讓經典變味,又能更好地被現在的聽眾所接受呢?《大刀進行曲》原本是表達抗日將士對日本侵略者極度憤怒的激烈情緒,有的表演者卻用緩慢的節奏和優美的和聲去演唱。再比如一些歌手采取流行歌曲的形式演繹抗戰歌曲,形式新穎時尚卻使原本感人的力量和樸實的情感有所削弱。藝術家運用各種表現形式對作品進行創新改編,用當下的審美眼光去解讀經典無可厚非,但成功與否必須注重“度”的把握,也就是要保留作品的獨特氣質和原有意境。
其實,抗戰歌曲不僅是指抗戰時期涌現的作品,也包括現當代作曲家以抗戰為題材創作的作品,比如抗戰題材電影插曲《地道戰》《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等,以及近年來涌現的抗戰題材交響樂和歌劇作品。當下音樂人對抗戰題材的創作從未停滯,為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近年來業界又掀起了一股創作熱潮,涌現出諸如交響大合唱《金陵祭》等作品。然而,這些作品的題材范圍相對狹窄,局限于表現幾個重大歷史事件和著名歷史人物。因此,如何拓寬抗戰歌曲創作題材,使那些歷史文化事件中彰顯出來的民族精神在當代音樂演繹之下被賦予更多現實意義,應該是音樂創作者需要思考的課題。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