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大型民族交響套曲《絲路粵韻》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上演,由此正式拉開全國巡演的序幕。 《絲路粵韻》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廳策劃指導,廣東民族樂團委約創作,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趙季平擔任藝術總監,作曲家景建樹、張堅、韓蘭魁、房曉敏、張曉峰、藍程寶共同完成,是廣東精心打造的一部優秀民族管弦樂力作。作品由《開海》 《祭海》 《遠航》 《異域》 《鄉愁》 《歸來》《新夢》 7個篇章組成,以套曲形式展示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日前,廣東民族樂團在京召開專家座談會,聽取專家對該作品的意見和建議。
專家們認為這部作品巧妙地發揮了民族樂器的性格特色,充分表現大編制樂隊的宏大氣勢,濃縮了嶺南民族民俗音樂文化及海洋異域文化的多種音樂元素,既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又充滿鮮明的時代氣息,全面展示了嶺南民樂交響化創作的最新成果。作品體裁新穎,特色鮮明,曲調飽滿,旋律動聽。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楊樹表示:“不論是新作品的問世還是進京演出、國內巡演,都顯示出我們對廣東音樂的重視、對民族音樂的重視。我們要讓我們的作品繼承廣東音樂氣質,發出這一代廣東民樂人的聲音。 ”
作為《絲路粵韻》的藝術總監以及作曲家之一,趙季平稱自己是被廣東民族樂團的執著所感動,“從團長到指揮再到演奏員,他們都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著中國民族音樂。 ” 7人的作曲家團隊由“40后”“50后”和“60后”組成,趙季平笑稱這是老中青三代。“在張揚個性的年代,大家形成一種合力不容易。這個團隊團結、虛心、謙讓,有人提出意見,立刻認真修改。作曲家每一步的積累都是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貢獻。 ”趙季平坦言。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劉錫津評價《絲路粵韻》主題高度突出,內涵厚重,語言通俗易懂,他認為,“只有接地氣的作品,才能與老百姓融為一體,這樣的作品才能真正留下來。 ”音樂評論家劉再生已經是第二次觀看《絲路粵韻》 ,他表示,當今缺乏時代性、史詩性的大型作品,缺少反映民族精神的作品。 《絲路粵韻》的誕生,有它的時代意義和歷史作用,劉再生說:“音樂界公認,合作的難度遠遠大于個人的創作, 7位作曲家很好地解決了個性與共性的問題。 ”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特意趕來欣賞《絲路粵韻》 ,他認為廣東民族樂團是一支勁旅,“我們各樂團每年委約的作品不少,但真正常演不衰的作品并不多,這跟作曲家的心態有關。《絲路粵韻》旋律優美,意境深遠,充分體現出民族作品要深入基層、扎根人民。 ”中國廣播藝術團民族樂團團長張高祥作為廣東人,聽后認為這部作品體現了時代氣息、時代精神以及作曲家的氣質精神,對嶺南音樂乃至廣東音樂的發展都具有里程碑意義。
據悉,北京首站后,《絲路粵韻》還將到濟南、邯鄲、西安、鄭州、武漢、福州、廈門、泉州等地進行全國巡演。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