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八音坐唱——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亦稱“八音坐彈”,是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它既有宮廷音樂的宏偉,又有廟堂音樂的莊嚴,也有民間音樂的柔美,流傳于安順關嶺、鎮寧至黔西南貞豐一帶的傳統說唱曲藝
八音坐唱,旋律古樸、流暢、優美、悅耳,常用于布依族節日、婚喪嫁娶、祝壽、建房等喜慶場合。早在唐宋時期,“八音”就在桂東南一帶少數民族地區流傳。清乾隆年間八音在興義巴結王姓土司家庭生活中已經非常活躍了。新中國成立后,巴結八音多次參加縣、地、省級匯演,均獲好評。改革開放后,八音更是走出了國門,獲“盤江奇葩”、“東方明珠”、“南盤江畔的藝術明珠”、“聲音活化石”等盛譽。1992年7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簡稱黔西南自治州)民族歌舞團根據巴結八音改編的《賀喜堂》赴意大利參加國際民族民間藝術節,引起轟動。
在歐洲精彩亮相之后,八音又以它那悠揚悅耳的曲調和沾滿泥土氣息的表演,在《民族風情錄》、《托起太陽的人》、《朝霞》、《云下的日子》、《絕地逢生》等影視劇中大展風采。中央電視臺民族歌舞盛典欄目也曾歷時半月播出八音演出實況,讓人們再度欣賞天籟之音的絕美。
近年來,興義市有關部門對八音作了專門挖掘、保護,并制定了一整套搶救、傳承、弘揚方案。八音不僅常年在景區為中外觀眾演出,還獲得了“中國國家級風景區民族文藝展演最佳創意獎金牌”、“多彩貴州歌唱大賽銅鼓獎、銀瀑獎”、“貴州省杜鵑杯曲藝大賽一等獎”、“貴州省政府文藝獎曲藝類一等獎”、“中國少數民族曲藝大賽銀獎”等諸多殊榮。
2006年明,布依族八音坐唱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11月,興義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布依八音)之鄉”。布依八音,已載人中國民族曲藝史冊。
在南北盤江之間的布依族地區廣泛流傳的“八音”,是一種布依族世代相傳的民間說唱藝術。“八音”旋律古樸、流暢、悠美、悅耳,常活動于民族節日,婚喪嫁娶、建房、祝壽等場合,深受當地各族人民群眾喜愛。布依八音是以牛骨胡、葫蘆等8種樂器演奏而得名。八音從北宋時期流入民族地區迄今己千余年。元明代時期,八音坐唱內容加入了民俗、喜慶內容。清代,“八音”以彈唱為營業的一種,所唱生、旦、凈、丑諸戲曲,不化妝……”(《清稗類鈔》載)。至此,八音己發展咸曲藝說唱形式。所謂“八音”,通常有笛子、蕭筒(無膜笛)、牛骨(馬骨)胡、葫蘆琴、月琴、鼓、包包鑼、小馬鑼、釵等樂器。早在清乾隆以前,布依八音就在興義巴結的王姓土司家族中活躍了。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土戲”(布依戲)還吸收了八音曲牌13個,豐富自己的聲腔。1991年6月,興義巴結八音隊應繳參加“中國·云南·東方文化藝術村”成立演出,曾獲組委會頒發了“特另U展示獎”,1992年,由黔西南州民族歌舞團根據布依八音創作演出的《賀喜堂》,曾在意大利舉辦的國際民間藝術節上,展示了她獨特的風采。2002年9月,由巴結農民組成的萬峰林景點“萬峰第一觀”的八音表演隊在南京《中國名勝區旅游產品展示交易會》上奪得了“景區民風民俗及形象展示獎”第一名,被譽為“幾間絕響,天籟之音”。
歷史發展:
據史料記載,八音早在唐宋時期就流傳于南北盤江的貴州興義、安龍、冊亨、望謨等布依族聚居區一帶。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平南樂》中稱:"廣西諸郡,多能合樂,城廊村落,祭祀、婚嫁、喪葬,無一不用樂,雖耕田亦必口樂相之,蓋日聞鼓笛聲也。每歲秋成,眾招樂師教習弟子,聽其音韻,鄙野無足聽。唯潯州平南縣,系古龔州,有舊教坊,樂堪整異,時有教坊得官,亂離至平南,教土人合樂,至今能傳其聲。"元明時期,八音演唱內容加入了民俗、喜慶的內容,并吸收了其他戲曲特點,大大豐富了演唱內容。到了清代,"八音以彈唱為營業之一種,所唱生、旦、凈、丑諸戲曲,不化妝……"(據《清稗類鈔》)。至此,八音已發展成為曲藝演唱形式。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清時期,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在盤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開設有教樂坊"八音堂",專門傳授布依八音技藝,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隊多時達到三百余支。新中國成立后,興義市布依八音隊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演出,被譽為"盤江奇葩"、"凡間絕響、天籟之音"、"聲音的活化石"、"南盤江畔的藝術明珠"。
就在八音座唱發展的鼎盛時期,又一種新的文藝形式悄然而生。這就是布依戲。布依戲產生于清初,而成形于什么年代有不同認識。一是根據老戲師的家譜推算出來的,大概在乾隆年間:一是根據《興義縣志》記載,光緒初年(1875年),興義巴結王土司的族人王壽山倡議,多人出資首次制作了專用戲服,在巴結老場壩搭臺演出。至此,布依戲才真正完成了她的發展,不但有了曲調、有了聲腔、有了表演、還有了服裝,成為戲劇之一種。布依戲是在"八音座唱"的基礎上衍化發展而成的(見《中國戲曲音樂集成貴州卷o布依戲音樂分卷》)。從表演上看,布依戲有動作、有化妝、有專用的服裝,而這些恰恰是"八音座唱"所沒有的。由此看來,表演是二者的主要差異處。這也就成就了兩種不同形態的文化藝術。
由純器樂曲依次發展為表演唱,發展為八音座唱,以后又延展至布依戲曲,形成四種音樂形態同宗的獨特景象。而且,這四種音樂形態并沒有被歷史的"浪淘盡",而目前同時存世,形成"四樂同堂",殊顯難能可貴。這為研究民間文藝的沿革發展提供了活標本。
傳承意義
布依族八音坐唱由純器樂曲依次發展為表演唱,發展為八音座唱,以后又延展至布依戲曲,形成四種音樂形態同宗的獨特景象。而且,這四種音樂形態并沒有被歷史的"浪淘盡",而目前同時存世,形成"四樂同堂",殊顯難能可貴,這為研究民間文藝的沿革發展提供了活標本。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布依族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創造形成的,它深深扎根于布依族群眾之中,具有鮮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優秀民族文化的代表。可以說,八音坐唱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又是中國曲藝寶庫中的瑰寶。目前,八音坐唱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嚴重困難,急需加以保護扶持。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