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芭蕾舞團原創現代芭蕾舞劇《長恨歌》在上海大劇院完成首演
現代芭蕾舞劇《長恨歌》昨天在滬首演
昨夜,上海芭蕾舞團原創現代芭蕾舞劇《長恨歌》在上海大劇院完成首演。這是上芭2015年最重要的創作,也是他們與大劇院第三次聯合制作的芭蕾大戲。七月三十“長生殿”,以古詩打底的帝王之愛,舞蹈寫意與國際化理念,吟誦了怎樣一首來自天堂的詩?現代舞又怎樣與中國的舞者與觀眾找到彼此?
舞蹈行者 釋“此恨綿綿無絕期”
有多少人帶著對纏綿悱惻愛戀的向往而來,也許就有多少人會為現代芭蕾中震懾人心的力與恨嘆為觀止。前一幕還是驪山腳下、皇宮高處的樂舞合歡、含情凝睇,后一幕便急轉直下燃燒了君王的“芙蓉帳”,毀滅了玉環的霓裳舞。比之詩人的浪漫筆觸,德籍編導帕特里克·德·巴納卻讓足尖蹬出“此恨綿綿無絕期”。
如果說《簡·愛》改為現代芭蕾,還算西方語境中一次不費力的闡釋,那么讓久居歐洲的編導解讀中國傳統故事,多少帶著些上芭的勇氣。然而,常人想象中的中西文化之隔,對帕特里克來說,卻未必是個問題!罢f到愛與生命,試著去詮釋失去的痛楚,試著去表達那些被遺落的感覺和情緒!彼f,“《長恨歌》無關膚色,不論男女,只有關乎一個來自過去的生靈!彼,他的編舞思維,并不局限于唐朝。這種文化上的游弋,源于帕特里克跨國式的成長經歷。他的祖父母來自波蘭和匈牙利,母親是德國人,父親是尼日利亞人,身上淌著四國血液。他拿的是德國護照,卻成長于西非,先后居于瑞士、西班牙,又以舞者和編導的身份游走于世界。因此,他堅持“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不論古今早已發生千遍,放到任何時代都能契合”。
新增角色 演“蓬萊宮中日月長”
淚眼相望、風吹仙袂,詩歌尾聲,這本是“兩處茫茫皆不見”的肝腸寸斷,但舞臺光影下,分明有第三人翩躚而來。這是編導帕特里克最大膽的設計,除了唐明皇、楊貴妃、高力士、安祿山、陳玄禮這5個主要角色,他又特別加入了月宮仙子這個角色。
并非臆造,月宮仙子在白居易的詩詞里就隱約存在,“蓬萊宮中日月長”便是一句佐證。而帕特里克舞劇中,月宮仙子貫穿整劇!芭撂乩锟速x予這個角色除了男女之間愛情的力量、皇帝與臣下及叛軍之間角逐權力的力量之外,第三個推動故事發展的力量:命運的力量。這是一種非人力能夠改變的力量,是永恒的。”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說,舞臺上的月宮仙子是一種超然的存在。在編導眼里,塵世里的楊貴妃已非尋常女子,月宮里的仙子化身更是她靈魂的升華。
帕特里克說,《長恨歌》是他為上芭專門創派的,像皮膚一樣自然。但是對于他的國際化舞蹈理念與眼光,在舞臺上能否彰顯清楚?觀眾又是否參透了全部?這些都是在首演之后留給舞臺與舞者的課題。今年秋天,作為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開幕大戲,一臺更美的《長恨歌》有理由踮落在人心深處。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