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有個少年,名叫司馬光,手不釋卷聰明好學,伶俐又要強……”北京市朝陽區牌坊小學四年級的肖文斌同學用稚嫩的聲音演繹《少年司馬光》來表達自己對傳統曲藝——北京琴書的熱愛。
近日,由北京市西城區文委主辦的2015西城區“百姓戲劇展演”暨戲曲曲藝鑒賞體驗活動在西城區第一文化館舉行,很多觀眾爭相上臺參與互動、學唱北京琴書,氣氛熱烈。
北京琴書是什么
北京琴書是什么?如果問及年輕的朋友,估計很多人對這種曲藝形式都不太熟悉。看過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有話好好說》的觀眾,可能還沒有忘記那段膾炙人口的旋律。“我從小在北京土生土長,沒招過誰,沒惹過誰,總想要點強,省吃儉用好不容易,我買了一個電腦,愛如珍寶小心翼翼……”正是這段名叫《賠電腦》的北京琴書,為電影增添了濃濃的京味兒,與電影情節結合得天衣無縫,給人以余音繞梁之感。為影片配唱這段北京琴書的正是北京琴書泰斗關學曾,當時他已75歲高齡。
作為一種傳統鼓曲藝術形式,北京琴書定名于1951年,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鼓曲形式之一,于2007年被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北京琴書由一人表演,演員左手執鴛鴦板擊節,右手執鼓楗敲擊書鼓,演唱時由揚琴、四胡和二胡伴奏員擔任伴奏。北京琴書以優美的行腔韻律,準確地詮釋了北京話語音四聲的音序,偶爾貫穿其中的北京方言土語,表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聽起來親切悅耳,有似老街坊之間的絮語交談,十分接地氣。
幾十年來,關學曾的北京琴書回蕩在古老的北京城,北京琴書這一曲種也以其特殊的生命力縈繞在北京人的心里,現今50歲上下到更高年齡段的人們,對關學曾那些優美雋永的經典唱段至今記憶猶新。當北京琴書旋律響起時,人們眼前映現的是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老街坊們互致問候的風情畫。
如今,關學曾離開我們已9年了,他的唱段和經典旋律已成為人們永久的回憶。他創立的北京琴書,到底還有多少人在唱?在哪里還能聽到北京琴書?北京琴書究竟還有多少觀眾?
他們為北京琴書而來
7月18日上午10點,北京市西城區第一文化館內人頭攢動、座無虛席,大家都是為了北京琴書而來。2015西城區“百姓戲劇展演”暨戲曲曲藝鑒賞體驗活動在這里舉行,主辦方特邀了北京琴書文化藝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關學曾的關門弟子崔維克擔任主講。
在體驗活動現場,崔維克從北京琴書誕生的歷史背景以及關學曾的鼓曲人生等多角度梳理了北京琴書藝術的發展脈絡,并為現場觀眾演示了北京琴書的伴奏音樂和基本唱腔規律。隨著講解,許多觀眾爭相上臺,有板有眼地學唱起北京琴書,有滋有味,興致盎然。之后,崔維克傾情演唱了北京琴書的名段《長壽村》,濃郁的京味兒、宛轉悠揚的演唱引得全場掌聲陣陣。
講座結束,很多觀眾將崔維克團團圍住,他們最關心的是北京琴書平時的演出情況及如何才能系統地學習北京琴書。“聽說今天有北京琴書講座,特別高興,我早早地就來了。”一名自稱是北京琴書的老觀眾說,“我喜歡北京琴書可有年頭兒了,北京人喜歡北京琴書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兒了,它可算是咱們老北京的特產。”而對于觀眾小王來說,這是她首次接觸北京琴書,她對北京琴書的評價是“親切、有味道”。她說:“要是有機會我也想學習和體驗一下這門曲藝。”
新老觀眾的反應讓崔維克很是高興,雖然一場講座下來已是滿頭大汗,但面對記者的時候,他仍然滔滔不絕。“通過這樣的講解和互動,主要是讓觀眾對北京琴書從感情上有一種認同感,熱愛北京、熱愛北京文化、熱愛北京琴書,至少,今天來的這些觀眾可以知道北京琴書其實離我們的生活很近,學唱入門也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崔維克的話語樸實而真摯。
藝術就在身邊
北京琴書、單弦等充滿北京味兒的鼓曲,一直被視為北京的一個標簽,北京琴書更被稱為“北京的音樂符號之一”。然而,北京琴書的生存現狀卻不樂觀。專業學習北京琴書的好演員和好作品都越來越少,觀眾群體也日漸流失。在崔維克看來,北京琴書的歷史比較短,其發展始終是與時代同步的,因此,北京琴書自身具有強大的內生力。只有充分激活這種藝術形式的內生力,貼近生活、反映時代,才能夠找到一條可持續的生存發展之路,實現北京琴書的動態傳承。
很顯然,北京琴書的內生力更多地來自曲藝工作者對這門藝術的堅守。為不斷傳播和弘揚北京琴書,讓這門藝術發揚光大,崔維克多年來潛心學習北京琴書演唱的基本原理,對北京琴書藝理、方法、規律進行積極探索,于2014年完成了《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北京琴書》的撰寫,受到業內高度評價。
“從一定意義上講,北京琴書的創新更多地體現在唱詞上,因為,北京琴書的基本程式已經很完美。既要將關先生的唱段完好地繼承下來,也需要不斷有新的、優秀的唱段,來服務社會和大眾。”據崔維克介紹,幾年來,為適應不同的社會需求,他創作并演唱了北京琴書唱段近百段,包括《逛北京》、《胡同春秋》、《幸福回憶暖心田》等,受到人們的認可和歡迎。
“在積極輔導學生學唱北京琴書的同時,我還創作了《鐵杵磨成針》、《北京精神進校門兒》、《少年司馬光》等適合小學生特點的作品。”崔維克說,吸引住這些年輕觀眾,讓他們知道并最終愛上這門藝術,北京琴書就大有希望。
除了激發內生力,北京琴書要想傳承、發揚光大,一個廣闊的傳播平臺也很重要。北京市西城區文委正是看到這一點,連續舉辦了多場2015西城區“百姓戲劇展演”暨戲曲曲藝鑒賞體驗活動。西城區文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戲曲曲藝鑒賞體驗活動包括北京琴書、京劇等內容,作為2015西城區“百姓戲劇展演”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旨在搭建一個平臺,引導群眾近距離體驗戲曲曲藝形式的文化特色和藝術魅力,讓觀眾感受到藝術就在身邊。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