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伏生》即將上演
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孟冰、馮必烈編劇,王曉鷹導演,侯巖松、涂松巖、俞穎、佘南南主演的話劇《伏生》,作為“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展演交流劇目于6月4日至7日在國家話劇院劇場上演。值得一提的是,該劇還參加了第27屆梅花獎的競演。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侯巖松榜上有名,憑借主演《伏生》喜獲梅花獎“一度梅”。
《伏生》講述了秦時統一天下,伏生通曉儒學精髓,被立為博士,而當尊崇備至的儒學地位淪至廢黜時,伏生竟在“焚書坑儒”中傳奇般地保存下了儒家大成之作《尚書》。
全劇透過伏生與其一家,及其追隨一生“亦敵亦友”的大臣李斯的人物視角,折射生命與文化的宏大命題。同時,創造性地將戲曲動作安插在話劇人物表達中,自成格局。歌隊“功能性演員”在劇中飾演奴隸、兵士等近10個角色,亦為本劇一大亮點。
導演王曉鷹表示,《伏生》雖然是歷史題材,但傳遞的是一種文化態度,文化其實與生命有關,文化要留存需要人的認識并去保護。劇中的伏生把書與生命融為一體時甚至將自己放在了無法解脫的困境中,作為一個文化人和一個父親,他該如何去做,最后他選擇了像螞蟻一樣卑微地活著,這個時候,文化的保護成了一個背景,困境中的人格力量顯現了出來。
編劇孟冰以詩化的語言來訴說這部煎熬靈魂的歷史大戲,優美的詞藻背后是伏生悲壯的一生。由侯巖松、涂松巖分別扮演的伏生和李斯在劇中針鋒相對:伏生保書,李斯焚書;伏生堅守儒學,李斯力撼法家;伏生妻離子散,李斯腦袋分家;李斯的步步為營,最終也無法阻擋伏生的棋勝一招。編劇筆下的人物有血有肉,侯巖松飾演的伏生,以輕松戲謔的方式擔起歷史重擔;它還通過“甩發”、“搶背”等戲曲身段,來表現人物的悲劇性,一個“搶背”仰面朝天,伏生之悲躍然臺上,比幾十句臺詞還有用。精湛的演技,讓劇情更顯得跌宕起伏,峰回路轉。
《伏生》全劇流淌著凝重的歷史感,但又不忘映照當代。悲愴的感慨中道盡了文化與人的關系,在極痛中發出對人生選擇與意義的拷問,震徹心靈。
《伏生》自首演以來一直深受觀眾和專家的好評,先后受邀參加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第16屆上海國際藝術節、第六屆奧林匹克戲劇節,并作為文化部主辦“大地情深”項目赴多地演出,皆受贊譽。
“梅花獎”獲得者侯巖松,曾參演話劇《女仆》、《第十七棵楊樹》、《屋外有花園》、《荒原與人》、《堅守》、《四世同堂》等優秀劇目,在《伏生》演出中,他展現了高超的表演水平,完美地將“伏生”這個角色呈現于觀眾面前。
著名戲劇教育家、導演、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徐曉鐘認為,侯巖松扮演的“伏生”,在表演中用鮮明的帶有技藝性的形體動作來作為“在體驗基礎上的再體現”的“體現”語匯和形式,揭示了人物的心靈。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王敏認為,侯巖松塑造的伏生可圈可點,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犀利,他的“昏聵”,或醉,或醒,都那樣恰切有度。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