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柏林愛樂樂團緊鑼密鼓地投票評選新總監之際,柏林另一大樂團“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又傳來重磅新聞:該團在任13年,76歲的終身音樂總監雅諾夫斯基(MarekJanowski)宣布將于2016年夏天后離任。出生于華沙的M.Janowski多年來已經像樂團的慈父,柏林廣播樂團就此迎來與老總監依依不舍的最后一年。
消息公布之后,Janowski與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首次登臺露面格外引人注目。5月5日和7日連續在柏林愛樂大廳聆聽了Janowski指揮柏林廣播交響樂團以音樂會形式上演的兩出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的歌劇:《達芙妮》(Daphne,作于1938年)和《厄勒克特拉》(Elektra,作于1908年),集中地了解了R.施特勞斯創作中的兩個極為不同的側面。
1909年初,44歲的R.施特勞斯以古希臘悲劇《厄勒克特拉》譜成的歌劇在德累斯頓首演。劇情充斥著尖銳的戲劇沖突:Elektra的母親通奸弒夫,Elektra發誓要為父復仇,直至生母及其奸夫被一雙兒女同謀所殺,最終復仇“獲勝”的Elektra在父親的墳頭上狂舞致死。R.施特勞斯用音樂將人物內心仇恨激憤所導致的暴怒、歇斯底里、神經質等扭曲的病態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調性的基礎被充分利用發揮,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和聲分裂與無調性已成為必然。109分鐘的獨幕歌劇,沒有一絲縫隙地環環相扣,層層逼近。對人聲極限近乎酷刑般的挑戰,特別是擔任Elektra女高音的Catherin Forster,從頭至尾兩小時沒離開過舞臺,幾乎80%的時間都在獨唱或重唱。整個歌劇女聲聲部是重頭,到61分鐘才隨著Elektra胞弟Orest的登臺出現第一個男聲。近兩小時沉浸在情緒緊張的聲音的海洋里,對聽眾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正如在演出前的導賞講座中,主講人說到的一樣,音樂會結束之后沒有人會得到慰藉輕松地回家,這也不是作曲家的初衷。“讓大家遠離恨,在愛中生活吧。”
《厄勒克特拉》所達到的調性不穩定的程度,為20世紀音樂后來的調性瓦解起到很大的作用。而R.施特勞斯本人卻在該作品引發了創新革命后,急轉鋒頭,走上了與無調性截然相反的方向。30年后,74歲的R.施特勞斯以希臘神話《達芙妮》譜寫的另一部百分鐘獨幕歌劇(牧歌歌劇),展現的是達芙妮被太陽神阿波羅愛慕追逐而不從,為永保貞潔,化為月桂樹的悲劇。樂隊與人聲在R.施特勞斯這個爐火純青的配器巨匠手中,魔幻般的交織變化,仍然是一場人聲的盛宴,但整場音樂抒情平和而傳統,甚至顯得有些壓抑。《達芙妮》作于希特勒強權統治下的納粹德國,因為執意要繼續與猶太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合作歌劇腳本,R.施特勞斯剛上任帝國音樂局總監不久即被罷免。種種原因,使得《達芙妮》在歌劇舞臺上一直沒有像《厄勒克特拉》一樣,取得同等顯赫的地位,很少上演,因此更顯得這次對比聆聽的機會難得。
兩場的歌唱家都是國際樂壇上重量級的人物,亮點多多,這兩場歌劇也讓人切身體會到了歌劇演唱是重體力活。由于《厄勒克特拉》屬于歌劇院常規保留劇目,演唱家對角色都更為熟悉,大多背譜演唱,表演放開自如,吐字也相對清晰一些。但在龐大的樂隊淹沒性的“伴奏”和作品對人聲極限的技術挑戰下,就算是對德國的母語歌劇迷來說,要僅僅從聽覺上辨清全部歌詞也幾乎不可能。文字語言的表達被音樂語言的表現力所超越,人聲已趨于樂器化。
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在總監MarekJanowski帶領下,精確闡釋,充分體現了德國老牌樂隊在聲音平衡與協調合作上的優勢。Janowski不屬于感情外露的表演型藝術家,指揮沉著清晰,處理均衡并富于理性。也許由于R.施特勞斯寫作上的無止無休的發展欲望(德彪西曾“贊揚”R.施特勞斯最擅長為空洞無物作曲),音樂在運動與喧囂之中缺少真正安靜祥和及氣息舒緩的片段,基本都在力度偏大和速度偏快的區域進行,時間久了略顯平淡,容易造成聽覺疲勞。在柏林愛樂大廳混響豐潤的完美音響環境中,間或會浮現對傳統歌劇舞臺和樂池的向往,如果這百人的樂隊沉入樂池,那么歌唱家們及那位整場都在極力控制樂隊音量的指揮將會怎樣地如釋重負,更加光彩奪目了。當然,音樂會版的歌劇也有其優勢,特別是對于Elektra這樣血腥味十足的劇目來說,減去了視覺的沖擊力,整個樂隊一覽無遺地呈現在臺上,都更有助于專注于音樂本身,體驗音樂表現力,別有一番天地。
作為一周輕松愉快的結束,5月10日又去柏林音樂廳(Konzerthaus Berlin)的“莫扎特馬拉松日”觀看了當紅全球的古典音樂滑稽二人組合伊古德斯曼與朱鉉基(Igudesman &Joo)的演出。歷史悠久的柏林音樂廳坐落在原東柏林文化中心的憲兵廣場上,由柏林的“建筑之父”申克爾(K.Fr.Schenkel,1781-1841)設計,包含大廳、小廳、W.奧托廳、音樂劇俱樂部廳和貝多芬廳等五個大小不同的演出活動場地。5月10日星期天從早上11點開始,這里在一天之內共舉辦了13場以莫扎特為主題的音樂會,壓軸戲就是Igudesman &Joo晚上八點在大廳的小提琴與鋼琴演出。
兩位12歲起就在梅紐因音樂學校同學的天才音樂家,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古典音樂家的印象,從中世紀古樂、巴洛克、古典、浪漫樂派,到爵士、先鋒音樂,直至搖滾、饒舌(Rap),都癲狂地露了一手。雖然兩人皆為小提琴和鋼琴專業的純正科班出身,表演、舞蹈及演唱卻也都得心應手,沒有一絲業余的痕跡,德文水平也了得。在他們風趣到近乎惡搞的玩笑調侃中,自始至終保持了音樂演奏的水準和品位,對各個時期各個風格的準確掌握都令人咋舌。點題之作《莫扎特常存不朽》(Mozart Will Survive)中,小提琴家Igudesman用人聲做了一個“音樂通史游”,突然出現中世紀古樂的唱段,嗓音瞬間變得如此純凈,毫無顫音,把大廳的氛圍一下帶回了幾個世紀以前,讓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這還是同一人嗎?不會是哪位古樂歌唱家在現場做雙簧吧?”柏林的聽眾也相當給力,在互動環節中共同演唱約翰·帕赫貝爾的《卡農》居然疊加到三個聲部!隨后二人在觀眾的即席合唱伴奏下嗨出炫技高潮,結束演出。現場徹底沸騰了,口哨、歡呼、跺腳、起立鼓掌,儼然一派搖滾音樂會的氣氛。說到觀眾,如果不是古典音樂的內行,很多他們的需要專業背景知識的幽默還真理解不了,他們的粉絲里一向不乏音樂專業同行。整場演出唯一稍覺遺憾的是,節目中與莫扎特有直接關聯的不多,但也許他們著眼的是莫扎特頑皮天然面對音樂的一面,從本性上貼近莫扎特,向天才致敬。許久以來就是他們忠實的粉絲,網上看過他們很多視頻,這天終于親臨了一對天才活寶的現場,母親節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2015年5月11日于柏林(作者為旅德鋼琴家,指揮家)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