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下午,石家莊市和平東路小學操場上,伴隨著《茉莉花》《步步高》《將軍令》等悠揚、歡快的器樂演奏,近四百名小學生沉浸在民族音樂動聽的旋律中。當天,我省開展的“民族音樂進校園”活動走進該校。
活動中,主持人不時穿插一些民族音樂常識的趣味問答,孩子們踴躍舉手,爭相回答,現場氣氛非常活躍。一些民樂演奏員還走到孩子們中間,用中阮演奏電視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的主題曲,用葫蘆絲演奏歌曲《小蘋果》,引爆全場的熱情。
“孩子們不出校門就能聆聽到一場免費的音樂盛宴,真是太棒了。”該校副校長張易紅告訴筆者,雖然學校有很多學生學習器樂,但是近距離地觀看高水平的民樂演出,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還是頭一次,“希望以后多一些這樣的演出,激發孩子對民族音樂的濃厚興趣,讓他們不斷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養分。”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音樂的歷史源遠流長,已形成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為普及、傳承民族音樂,去年10月,我省啟動了“民族音樂進校園”活動。該活動由省文明辦、省教育廳、省文化廳主辦,省歌舞劇院承辦,陸續走進各地中小學進行演出,讓學生們零距離接觸經典的民族音樂,切身感受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博大內涵和藝術魅力。
從《高山流水》到《金蛇狂舞》,從《十面埋伏》到《茉莉花》……活動中,學生們不僅聆聽了民族音樂優美的旋律,也了解了民族器樂的演奏特點。演員們還獨具匠心地用傳統的民族樂器演繹國外名曲,用簫、琵琶、古箏為古詩詞《春江花月夜》配樂,用二胡、古箏、揚琴等演繹一些經典動畫片主題曲及流行音樂《小蘋果》等,大大拉近了孩子們與民族音樂的距離。
2014年,“民族音樂進校園”活動先后進入石家莊、張家口及邢臺地區的70多所中小學,演出了近80場。為了讓更多的學生能看到演出,演職員們盡可能地在操場或廣場臨時搭臺。有時一天要連續演出四場,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去年秋天,在尚義縣人民廣場演出期間,由于剛下了一場暴雨,氣溫驟降。雖然穿著單薄,演職員們仍以飽滿的狀態為孩子們獻上了一場精彩的演出。在張家口市下花園區第一中學演出前,演職員們又遭遇了13年不遇的沙塵暴。大家把室外演出迅速轉移到室內,堅持為該校師生呈現了一場經典的演出。
今年巡演期間,正趕上我省民樂“金鐘獎”的比賽,參賽人員利用演出空隙抓緊時間準備比賽曲目,沒有耽誤一場演出。
一路走來,演職人員對孩子們對優秀精神文化產品的渴盼有了深切體悟。省歌舞劇院培訓中心主任袁磊對去年在張家口市特教學校演出的一幕記憶猶新:演出結束后,孩子們從舞臺一直站到學校門口,夾道送別他們。省歌舞劇院民樂演奏員張侖說,看到孩子們那渴盼的眼神,剎那間就理解了“民族音樂進校園”活動的意義。
該活動得到了廣泛的社會認可,很多學校爭相發出邀請,一些學校還以此為契機,完善藝術社團。
“今年,我們將把100場精彩的民族音樂表演送進全省各地校園。目前,演職員們已先后深入石家莊、邯鄲、邢臺、保定、張家口、定州等地的中小學校,演出80多場。從去年至今,聽眾已達25萬人次。”省歌舞劇院負責人郭玉紅告訴筆者,今年的活動充分考慮了季節因素,選在4月初至六一前及9月初至十一以前為孩子們送去演出。為了讓孩子們更全面地了解河北文化,演出同時融入了河北民歌、傳統舞蹈等表演形式。今后,“民族音樂進校園”活動將更多地向縣城及鄉鎮中小學校、特教學校等傾斜。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