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樂學院袁晨野教授21年后再會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
中央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袁晨野教授于2015年6月15日赴莫斯科,在當天北京時間下午4點,開始就任第15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的聲樂評委。袁晨野教授此次受到世界著名指揮家杰捷耶夫大師以及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組委會的邀請,與來自歐美各國的11位優秀音樂家,共同擔任此次聲樂比賽的評委是本屆聲樂大賽中唯一的亞洲評委。袁晨野教授早在1994年,就在第十屆柴可夫斯基國際聲樂比賽中,獲得金獎,他還是該項比賽成立至今半個世紀以來,獲此殊榮的唯一華人歌唱家。
據袁晨野教授介紹,比賽具體日程是在6月15日到7月3日間,四種專業組別的賽事相繼展開,其中聲樂比賽分為兩個階段:“Audition”從6月15開始,共6天,女男各占三天,總共四位評委分別是:袁晨野教授、John Fisher(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音樂主管、前英國威爾士國家劇院院長)、Larisa Gergieva(馬林斯基劇院著名的音樂指導、杰捷耶夫大師的姐姐)、Mikhail Kazakov(莫斯科大劇院的男低音歌唱家),他們要從來自世界各地的男女選手各39名中,再次各選出19名進入到第二階段的“Competition”中;隨后,將有男女選手共40名(包括兩位俄羅斯全國聲樂比賽一等獎獲得者)于6月23日在圣彼德堡開始第二階段的“Competition”。
在最終的“Competition”中,又有三輪比賽,這時將由袁晨野教授在內的12位優秀藝術家共同承擔評委工作。選手需要準備10首不同風格、不同語言的作品:第一輪演唱三首(古典作品、柴可夫斯基藝術歌曲、詠嘆調);第二輪演唱五首(選手本民族作品、柴可夫斯基藝術歌曲、德國藝術歌曲、法國藝術歌曲、詠嘆調),其中一首必唱1950年后創作的現代作品;決賽階段演唱兩首,柴可夫斯基歌劇選段和其他歌劇詠嘆調,由樂隊伴奏。
由此可見,并不是全部12位評委既參與第一階段面對面的“Audition”,又參與第二階段的“Competition”。而袁晨野教授是少數同時參評兩次的評委之一。連同3月份參與的網絡初評工作,無疑他是第15屆柴可夫斯基聲樂比賽中,從首輪海選到角逐金獎的全程評委。評委工作更為艱巨,他不僅要本著對選手和藝術負責的精神,公平公正地評判,還要根據他的豐富經驗,發揮慧眼識才的能力。這與他初次進軍“老柴”國際大賽以及最終奪冠的過程很是相像。
袁晨野教授指出,這項比賽最顯著的特點,除了曲目覆蓋廣泛外,每輪都要求演唱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他認為,雖然參賽者要求是18歲至32歲的青年音樂家,但近年國際文化交流頻繁,包括學生在內的年輕選手都見多識廣,平時參演公開音樂會和歌劇的機會都比較多,準備國際大賽并不困難,比賽對選手而言,僅僅是一種經歷和積累。對于“老柴”比賽而言,全面準備之余,要側重訓練柴可夫斯基作品,特別要把握俄羅斯音樂風格和語言韻味。他進一步指出,比賽不是終點,只是一個節點,或者說僅是一個新起點。近些年的“老柴”比賽,無論是鋼琴、小提琴、大提琴,還是聲樂項目,都呈現出一個共同特點,即出色的亞洲選手越來越多,尤其是韓國、中國選手。展開來說,不僅是“老柴”比賽,世界各大音樂比賽中,以韓國人、中國人為主的亞洲選手都成為參賽、獲獎的主力軍。然而,在世界知名職業歌劇院競選角色時,亞洲人特別是中國人和韓國人,普遍被認為音色漂亮,技術過硬,但演戲略差。袁晨野認為,目前世界對于歌者的要求,不僅僅在于演唱音樂會,更重要是能演歌劇,在舞臺上塑造能讓觀眾記住的人物角色,能唱又能演,在音樂、表演、語言方面都必須是專才。這就要求參賽選手和各音樂院校共同改變觀念,獲獎不應該是學校追求的教育目標,而應重視學生在舞臺實踐。不僅僅能唱好幾首歌,學校在歌劇制作、演出上也要加大投入,除了聲樂專業老師之外,各所音樂院校都還需要歌劇導演、藝術指導、舞美設計等專業人士的加入,才能有望真正改變亞洲學生“唱得好、演不好”的現狀;否則,學生們很可能在畢業后,還要到歐美音樂學院或歌劇院“回爐”。
從選手到評委,袁晨野教授兩次親臨“老柴”國際聲樂大賽。第一次作為眾多青年選手之一,突出重圍,勇摘桂冠;第二次作為亞洲唯一聲樂評委,出任大賽,精心甄選。這不僅是他個人努力與機緣巧合,更是中國聲樂教育達到國際化水準的體現,在他獲獎距今的21年個年頭里,中國整體的聲樂演唱和歌劇表演水平也在突飛猛進,祝福更多的中國青年音樂家再獲殊榮,祝福中國的音樂文化藝術事業蓬勃向前。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