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由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主辦的“絲情與畫意—鄔建美、蔣嘯鏑雙人展”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開幕。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協原黨組書記金炳華宣布展覽開幕,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局長胡勁軍致辭。
湘繡是傳統的民族工藝,四大名繡之一;工筆畫則是精謹細膩的中國畫表現方式,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自去年9月開館以來首開藝術性的展覽,利用大廳的空間展陳兩位湖南藝術家多年的創作,意在于聽覺之外給人帶去視覺的享受。“我們希望通過此次展覽傳達出這樣一個信息:上交音樂廳不僅有音樂,它是文化和藝術的聚集地。”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在開幕式上說。
源于湖南民間的湘繡以畫稿為藍本,“以針代筆”、“以線暈色”,用針法的特殊表現力和繡線的光澤作用來表現畫作原有的筆墨神韻,也增添了物像的立體感。出身于湘繡世家的鄔建美從事湘繡技藝三十多年,曾在2012年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此次展覽她帶來了人物、器物、動物、景物等多件不同主題的繡品,其中一幅栩栩如生的大尺幅《雄獅》選取了湖南畫家楊應修晚年的一件作品為底稿,采用三十多種針法耗時兩年才完成。其中雄獅的皮毛層次分明、歷歷可見,“這是湘繡中最有特色的"鬅毛針",特別適用于繡獅、虎的毛,也是湘繡區別于蘇繡、粵繡的特色針法。”鄔建美向早報記者介紹。
展覽的另一位主角蔣嘯鏑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并留校任教至今,現為湖南師范大學工程與設計學院教授,從事國畫藝術和教育多年,此次帶來的大都為近年所畫的工筆作品,有少數民族人物、花鳥走獸、山水樓臺,其中一幅豫園九曲橋的小景圖顯示出藝術家的上海情結。在當代藝術愈加走向抽象化和概念化的當下,蔣嘯鏑認為中國畫的傳統不能拋棄。“中國畫理應姓國,”他解釋說,“我們可以吸收西洋畫的特點,但中國畫是不能被改造的,最基本的筆、墨、線不可丟,在此基礎上保留裝飾趣味,增添意境。”
據悉,此次展覽共展出兩位藝術家共52件作品,展覽將持續至6月30日,免費對公眾開放。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