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柳斯《芬蘭頌》、西貝柳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貝多芬《第六交響曲》……前晚,上海音樂學院指揮專業8名學生與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聯袂演出,在上海音樂廳為大家獻上一場精彩紛呈的音樂會。在校方看來,這也是一場“未來指揮家”五周年成果的“精選”專場音樂會。青年報記者 劉昕璐
改變“紙上談兵”教學方式
本次音樂會是上海文教結合工程推進辦公室資助項目,體現文化與教育的深化結合,開創中國指揮教學最新的模式,是我國指揮學科人才培養的突破。整場音樂會有8名指揮,全是上音指揮系在讀學生中選拔而出,每人負責某一交響樂的序曲或是某一樂章,并完整地參與整場音樂會的排練、走臺及演出。
上海音樂學院藝術處處長陳明介紹,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自上世紀50年代建系以來,培養了一批在國內外專業文藝團體、藝術院校從事指揮及教學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為我國的音樂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贏得了很多榮譽,曾被稱為“中國指揮家的搖籃”。在一段時間里,中國各大音樂團體的音樂總監、首席指揮全部來自于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如陳燮陽、張國勇、湯沐海、譚利華、余隆、閻惠昌、葉聰等。
然而,多年來,全國的音樂院校指揮專業的培養都是在教室內完成,以“雙鋼琴”模擬整支樂團來進行指揮教學,以至于指揮專業的學生很難獲得相應的藝術實踐,更勿談有指揮專業樂團的機會。
指揮的藝術離不開舞臺實踐,為改變“紙上談兵”的教學方式,2010年起,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推出“未來指揮家”系列音樂會,這一舉措改變了中國指揮教學的既定模式,探索出一條指揮學科人才培養突破的可行之路,真正讓學生在舞臺實踐中得到提高。
陳明說,青年指揮人才能夠與專業樂團深入合作、鍛煉,對盡早發現,重點培養優秀的指揮人才有著非同一般的積極意義。近年來,指揮系學生頻頻在國際國內指揮舞臺上收獲贊譽,不少學生畢業后擔任職業樂團的指揮或是在大學任教等,看到了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
“未來指揮家”在實踐中成長
“我們面對的都是比我們年長的、富有經驗的演奏家,第一次指揮,從曾經的"雙鋼琴"模擬指揮到面對六七十號真人演奏,我感覺雙腿都是顫抖的。”薛源是上音指揮系研三學生,在他大三的時候,碰上了教學的改革,從此受益了整整五年,也讓富有才華和能力的他更快地脫穎而出,并幾乎每年都有至少兩次機會登上實戰指揮的舞臺。
如今的薛源已經囊獲了第二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金獎、最受樂團喜愛獎、第二屆中國合唱指揮比賽三等獎等多項大獎。暑假后,他將繼續出國留學。讓他引以為豪的是,他的自薦信里,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指揮那些實力派樂團的演出光碟。“這些是最好的自薦。”薛源說道。
許多指揮專業學生還反映,在排練和表演過程中,他們學會掌控與改進溝通方式,如果聽到出錯的音,要用合理的讓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和改正。他們也很感激專業樂團的老師,對于“未來指揮家”的成長盡顯包容與呵護。
五年來,上音已成功舉辦30余場未來指揮家系列音樂會,內容包括交響樂專場、民族管弦樂專場、室內樂專場及合唱專場,在業內及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使學生得以在真正的實踐中得到鍛煉與提升。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