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韓國統營音樂節樂團為香港小交響樂團的新樂季揭開序幕。
由香港、韓國、日本三地樂手組成的聯合樂團,在德國指揮家柏鵬(Christoph Poppen)的帶領下,先以尹伊桑于1966年創作的《禮樂》開場。全曲以弦樂與木管樂帶動,由一個看似散亂實質有序的織體演變成為一股延綿不斷的音往前推進,打擊樂和銅管樂穿插其中,令人有一種不安的感覺。樂隊的弦樂組整體表現較佳,音色比較統一,圓號組的發音不太穩定。柏鵬指揮當代作品經驗豐富,在音樂結構、張力等方面的處理也十分到位。
對望七的著名小提琴家基東·克雷默來說,西貝柳斯小提琴協奏曲有一定的技術負擔。首樂章開始時,克雷默的演奏已不甚流暢,音準時有偏差,柏鵬與樂隊也跟得頗為吃力?死啄诖螛氛率歼M入狀態,沉厚的琴音在他的手中釋放出來,終樂章時他與樂團的默契更好。不過小提琴巨匠克雷默真正的回歸,是在安可曲的時候。他演奏格魯吉亞作曲家Igor Loboda的“Requiem for Ukraine”,果斷的運弓,獨特的揉弦、造句與強大的音色對比在他演奏的1641年制阿瑪蒂小提琴里傾瀉而出。
最近筆者聽了三次西貝柳斯,兩次是由弗蘭克·彼得·齊默爾曼分別攜手梵志登指揮的香港管弦樂團與亞諾夫斯基(Marek Janowski)執棒的柏林廣播交響樂團(Rundfunk Sinfonieorchester Berlin)演奏,然后就是克雷默這一次?死啄m然已不復當年勇,但用心又認真;齊默爾曼在香港明顯是未盡全力,在臺北與他老家的樂團合作才使出真功夫。由此可見克雷默這位老藝術家的態度,還是令人可敬的。
以馬勒《第四交響曲》作為大軸曲,尤其是最后所展現的天國景象,與統營國際音樂節和諧共融的主題有密切關系。樂團在第一樂章的演奏比較松散,其后在柏鵬的指揮下漸入佳境,他指揮的想象力在次樂章得到發揮,營造出不俗的意境;弦樂組在第三樂章的演奏音色甜美,長笛與樂團首席的對話樂段也十分精彩,樂隊整體聲音漸趨融合;到了第四樂章,等候良久的智利女高音歐莉熙(Carolina Ullrich)登場,她是一位具潛力的歌唱家,嗓音清澈透亮,惟表現稍有拘謹。在全曲的尾聲,低音提琴與豎琴的聲音逐漸遠去,樂聲還沒有止息時,觀眾席的掌聲又急不可耐地響起了,看來總是會有一些外力在破壞和諧的氣氛!(音樂周報 楊偉杰)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