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曼是觀眾熟悉的歌唱家,當年因主演歌劇《江姐》而榮獲第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2005年底,她在北京大學開始籌建歌劇研究院,經過4年多艱難的籌備,2010年1月,研究院終于成立,5年來,身為院長,她一直不忘探索中國歌劇未來的發展道路。
記者:您是著名的歌唱家,當年為什么想起來要創辦歌劇研究院?
金曼:我在歌劇舞臺演唱了很多年,對中國歌劇感情很深,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以后,深切感到我國歌劇舞臺的發展急需杰出的創作、演唱、編導、制作人才,所以,主要精力逐漸由演唱轉為教學,培育年輕一代。我想創建歌劇研究院的想法與北京大學不謀而合,北大是國內最優秀的高等學府,在這里設立歌劇教育和研究基地,對中國歌劇的未來將會產生深遠影響。歌劇研究院是北大直屬的二級學院,從2005年底開始籌備,在各方面領導、藝術家的熱心支持下,于2010年1月成立。這是國內第一所專門從事歌劇研究、創作和表演的高等教學科研機構。
記者:北大歌劇研究院的辦學目標是什么?如今已經擁有哪些專業?
金曼:我們的目標就是辦成國內最優秀的歌劇專業人才培養、創作、交流的基地和研究中心。在歌劇與音樂劇表演、歌劇史論研究、歌劇制作與管理三個專業中,歌劇與音樂劇表演已招收了三屆學生,共18人,今年將迎來首屆畢業班;而歌劇制作與管理是今年新開設的,計劃招生8人。今后我們還將陸續增設歌劇創作、導演、舞臺美術與技術、指揮等專業,最終建立起獨立、完整、系統的“歌劇學”學科和歌劇教學科研體系。除了教學,創作原創歌劇也是研究院的建設內容,通過原創,一步步培育學生的創作能力和表演能力,我們已經創作了《青春之歌》《錢學森》,還聯合廣東省政府制作了歌劇《宋慶齡》。今年,我們準備推出原創歌劇《武則天》,目前,劇本和音樂創作業已完成,將于今年9月中意建交45周年之際,在意大利羅馬圣切契利亞音樂學院的中國音樂文化周首演,屆時,意大利歌唱家將用中文演唱中國歌劇。
記者:您一直倡導“中國美聲”的概念,在演唱和教學中也始終在探索、創建“中國美聲”學派,可否簡要談談您的主張?
金曼:多年來我發現,為數不少的美聲專業學生演唱外國作品時有模有樣,可一唱中國作品,在咬字、語調、情緒把握、音樂走向等方面都不太對勁。喬羽先生曾說過,談中國歌劇發展,“不可避免地要碰上一個美聲唱法的問題”,“用美聲唱中國歌劇就必須使這種方法與中國語言(漢語)相結合”。我一向認為,用美聲唱法演唱中國歌劇,需要的是一種“中國美聲”,也就是能夠唱好中國作品的美聲,這就如當初意大利、法國、德國、俄羅斯都在本國的歌劇發展中建立起獨自的美聲學派那樣。所謂“中國美聲”,應當是對西方傳統美聲經過充分學習、消化、吸收并經改造的美聲歌唱;是與中國漢語語言很好結合,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很好融合的美聲歌唱;是符合世界各地觀眾歌劇審美習慣的美聲歌唱,更是能夠被中國人廣為接受和喜歡的美聲歌唱。創建“中國美聲”學派,一靠歌者的自覺,在這方面,我們應當向已故的張權老師學習,盡管她系統掌握了美聲各流派聲樂作品的演唱風格,但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歌唱家,她不斷向民間藝人學習單弦、京韻大鼓、河南梆子、評彈,由此淬煉出演唱中國作品的精湛技藝。二是靠作品,沒有大量帶有“中國美聲”學派風格的歌劇作品問世,就不可能真正形成演唱學派。三是要產生代表人物,沒有杰出歌唱家作為代表,在舞臺上去完美體現和有力證明,就無法表明這個學派的誕生和成熟。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