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一年就搞定
被稱為“鬼才”的張又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小提琴專業,曾任重慶文工團首席小提琴兼樂隊隊長、重慶市歌舞團第一小提琴。他從事小提琴教學近三十年。“由于強烈地感覺到傳統方法很難、很慢,無法滿足業余學生的要求——他們沒有很多時間練琴、想花少一些的時間練得好些,如果還是沿用幾百年來的傳統方法,一定達不到這樣的目標。所以,從普及小提琴教育的觀點出發,我想探索一條極大地簡化小提琴技術的道路。”張又介紹,其實這是一種逆向思維,從演奏家的角度來看初學者,從立體的角度看初級,“比如,從山頂俯瞰很容易知道哪條路到山下最近,但是你從山腳仰望山頂,想找到一條最近的路就很難。”他的教學法在兒子張支身上取得了成功,張支的許多學生也在全國獲大獎,“我們之間經常交流,我將他的新發現不斷地融入到我的體系中。”
從啟蒙開始就用演奏家的感覺傳遞給學生,讓他們不去刻意想技術,很有效地推動學生盡快進入拉曲子的階段。“認識到什么程度,演奏技術就會達到什么程度,我們有針對性地解決普通青少年學習小提琴的難點和需求,把十年寒窗變成一、兩年的快速學習,少而精地巧練而非苦練。”
讓孩子學琴不再痛苦
張又把大量紛繁的小提琴技術提煉演變成少量簡單、有趣、實用的立體技術,將那些有規律、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技術要點植入到少兒早期學習中,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有了演奏技術的儲備。 他說:“其實學生發展的速度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期,教起來并不吃力,孩子們學琴就像玩兒,不僅能夠完成一切高難度的技術,還有自己的創新技術。”
張又詳細解釋,他的教學法在演奏規范上完全做了調整,設計握琴、手型、握弓時都考慮到不費時、高效,把所有技術訓練統籌在基礎訓練的幾種科學的、規律性的游戲中,技術在無意間與日俱增。“孩子從小就接受大范圍地訓練,我們把小提琴的左、右手技術結合為一體之后,學生整體掌控能力增強了,技術簡單了,小提琴就不難學了,最后的高低分別只在于音樂境界的高度。這樣,學生每天做十幾分鐘立體技術的訓練就夠了。因此,五歲的孩子能夠擁有過去十幾歲孩子才有的技能。”
全國最龐大的獲獎陣容
張又小提琴中心的學生至今已有500多人次獲全國、省級大獎,成為少兒小提琴全國獲獎比例最高的訓練點之一。例如,2011年至2012年中國音協全國考級比賽、湖南金旋律音樂節全國邀請賽、馬思聰中國作品比賽這三場比賽中,共有32人次參賽,獲得16個金獎、12個銀獎。
張又的學生中有不少學琴僅一兩年即在杭州、湖南舉辦的全國小提琴比賽中分別獲得幼童組第一、二名(分別),小童組第一、二名,中童組第一、三名;在廣州比賽中獲得6歲組第一、二名。這些5—9歲的琴童,均以優秀成績通過了中國音協五至八級的考試。許多小學6年級至初中2年級的學生可以輕松而高質量地完成高難度的《帕格尼尼協奏曲》。難以置信的是這些都是平時功課很忙、練琴時間很少的業余學生。 二十年來,張又父子的學生批量考取清華、北大等高校藝術特長生和音樂學院,許多學生考入海外音樂學院。
高難琴技如玩游戲
張又認為,音樂應該牽引技術,美妙的音樂和技術演練融為一體,從孩子的第一課開始,他就特別強調演奏時對音樂的感受,課堂氣氛總是輕松愉快、喜氣洋洋。頂尖高難、超級炫技樂曲的《夏日里最后的玫瑰》、《精靈之舞》、《霍拉舞曲》等竟然由20多名7至10歲的學生組合,他們的演奏自如、隨性,一切讓人望而生畏的高難技術變成了游戲。 在近幾年全國各地舉辦的講座上,《簡易高效提琴教學法》大放異彩,被稱為“提琴教學的革命”;各地提琴教師紛紛自發到重慶跟隨張又父子學習。 新版《張又簡易高效小提琴教學法》今年將很快出版發行,它與以往提琴教材不同,有理論基礎的同時,突出簡易、實用、高效的、包容很多技術的綜合性立體教學訓練方法。“這本教材是針對業余學生的,包含了中央音樂學院考級的一些內容,但用了簡易高效的指法,提倡學生先拉旋律,然后到換把、揉弦的階段,把高級的樂曲簡化,分為入門階段和飛躍階段,即初級規范階段和中高級階段;配有學生現場、比賽、展示時的演奏視頻,還有講解與說明。教材的一個亮點是配有教參框——這些打框的文字是給老師看的,提醒老師去思索和理解。”張又說。(音樂周報)徐麗梅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