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縣在露天廣場舉辦文化惠民演出,不少民眾遠遠望見戲臺子便紛紛圍攏過來,只見臺下前排擺了十幾把椅子,椅背上貼著寫有人名的標簽。一位老太太樂呵呵地走過來,看椅子空著便坐下來。旁邊一位工作人員急忙過去制止:“大娘,這是領導的座位,您不能坐這兒。”老太太一臉尷尬,起身笑著說道:“俺說咋沒人坐呢。”
春節前后,各地惠民活動進入高潮,歌舞、戲曲、雜技、曲藝……多樣的文藝形式讓民眾得以直觀感受文化發展繁榮帶來的實惠。對于活動組織方而言,怎樣在奉獻精彩節目的同時,還要讓民眾看得舒心?當然是要服務好。
基層演出多半是演員在臺上演,觀眾在臺下看,但臺下不放置椅子。也有考慮周全的地方,演出前預測人數,準備上百把塑料凳,讓觀眾可以坐著看。就怕有些地方只考慮領導,在最靠近戲臺處擺上桌子,放上椅子,貼上席簽,沏上茶水。至于后面的觀眾,或坐或站,似乎就沒那么要緊了。臺上橫幅寫著“惠民演出”,臺下卻讓百姓往后靠,這與“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背道而馳。
惠民演出放置“領導專座”,對活動組織者來說是讓上級領導檢查工作成績,但這個工作成績的最終考核標準是什么?這里要打一個問號。是不是領導鼓掌滿意了,這場演出就達到效果了?顯然不是。檢驗惠民演出的根本標準,是百姓愿意不愿意為你的演出叫好。
話又說回來,出席惠民演出的領導干部是否就真的愿意坐在前排也要打個問號。筆者曾跟隨山東省直一個院團下鄉演出,當地事先也是“周密布置”,將帶隊下鄉的廳級領導的席簽擺在了前排最中間。演出開始前,一些觀眾事先沒占到座位,只好在周圍站著,這位廳級領導走過去將幾位年歲較長的老人攙到了前排座位坐下,自己則走到人群后面觀看。演出結束后,筆者采訪其中一位老人,他對臺上的演員和這位廳級領導豎起了大拇指。如此看來,并非所有出席惠民演出的領導都喜歡坐前排,大部分是被活動組織方擺放的席簽“趕”上主席桌。
坐在露天廣場前排看戲有個好處,演員的一舉一動看得清晰,唱腔聽得真切,所以百姓的座位都應該往前安排,但“領導專座”就不一定了,領導出席,一是檢驗系統內文藝工作者的水平,二是看百姓喜不喜歡這場演出。“領導專座”放在前排,領導干部只看到演員們演,卻看不到背后觀眾的反應,又怎么了解百姓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
惠民演出,重“惠”更重“民”。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對于文化系統領導干部來說,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不妨從“領導專座”往后靠一靠做起。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