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在最新一集的詹姆斯·邦德電影中,007沒有了眩目的高科技產品和帶炸彈的鋼筆,只用一把手槍、一臺老式汽車和一個無線電發射器就解決了邪惡勢力,返璞歸真一樣,柏林愛樂樂團在推出了數碼音樂廳橫掃全球近十年后,也出其不意地扛出回歸之作。樂團自主唱片品牌于2014年首推實體唱片出版,第一款便是舒曼的交響曲全集,西蒙·特爾指揮。唱片為現場錄制,發行的載體包括藍光碟、無損下載、激光唱片和180克的黑膠,大有把流行的音樂載體盡收其中的意思。
激光唱片、藍光碟為一套,內含免費無損下載和數碼音樂廳一周的體驗券。對這套唱片的初印象無疑從視覺呈現開始。優雅的仿瓷設計,磁性搭扣以及不俗的唱片疊放都展現出在唱片包裝行業中與眾不同的工藝美感,也難怪這套設計得到了2014年的德國紅點設計優勝。
選用舒曼作為首款錄音想必經過樂團的深思熟慮。樂團1882年的首場演出季音樂會的曲目中便有舒曼的《第二交響曲》。二十世紀早期,樂團首席指揮阿圖爾·尼基什便在曲目中大量編排舒曼的樂隊作品。此后,柏林愛樂與舒曼有著不解之緣,富特文格勒1953年的《第四交響曲》成為錄音史上的典范之作。卡拉揚、庫貝里克和詹姆斯·萊文等都與樂團合作過諸多頗受好評的舒曼作品。因此,拉特以舒曼揭開樂團自主唱片序幕,自在情理之中,也是回歸之舉。
由于我沒有藍光設備,聆聽便局限在激光唱片上。柏林愛樂在拉特的棒下傳達出一貫的精巧細膩,細節的刻畫令人欣慰不已,尤其是出類拔萃的木管一直是樂團引以為豪的資本。不過錄音中的舒曼缺少了這位作曲家獨有的律動感,樂團似乎在以勃拉姆斯的方式在演釋舒曼,厚重的音響和笨拙的節奏缺乏輕盈之感,似乎在模仿本真運動的演奏風格模棱兩可地介乎于現代和復古之間,既不徹底也不陶醉。在《第四交響曲》中,拉特選用了1841年初版,而不是常見的1851年的改編版,為這套錄音平添了許些新意。除此之外,四首交響曲的演釋可謂中規中矩,不過也有靈光乍現的時刻,比如“第一”的開頭和《第三交響曲》。總的來說,快板部分的靈動要勝于慢板部分的拖沓,音色的變幻多于線條的考究,拉特的保守處理蓋過了樂團個性的張揚。
這套包裝考究的唱片也許更適用于那些拉特或者柏林愛樂樂團的死忠樂迷收藏,近400元的售價并不是每個樂迷都可承受的。不過不管是指揮還是樂團的粉絲,似乎都有性價比更高的選擇,比如薩瓦利什在EMI的套裝只有這套精裝的三分之一價格,Arte Nova旗下大衛·津曼的廉價版更為宜人。當然還有DG旗下卡拉揚及庫貝里克與柏林愛樂合作的全集錄音,讓拉特很難有空間超越。從這點出發,這套回歸之作倒成了倒退之作。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