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音樂產業高端論壇日前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辦,論壇重點發布了《2015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 。本次報告是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指導下,音樂產業促進發展工作委員會支持下,由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項目組完成。報告顯示,音樂產業發展步入結構性調整階段,2014年中國音樂產業市場總規模約為2851.5億元,較之2013年增長了4.73%,總體上處于過渡轉型、穩步上升期。伴隨信息技術的進步,音樂產業開啟了互聯網+時代下的發展新格局。
《2015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是繼去年首次公開發布后,我國權威發布的第二部音樂產業年度報告。本次報告以音樂作品原創為核心,將音樂產業結構分為核心層、關聯層、拓展層三個層次。其中,核心層主要包括“音樂演出” 、“音樂圖書” 、“數字音樂” 、“實體唱片” 、“音樂版權”五個部分;關聯層即指“音樂教育培訓” 、“樂器及專業音響”行業;拓展層則是指包括“音樂評獎與排行榜” 、 “廣播電視音樂” 、“影視劇、游戲、動漫音樂” 、“卡拉OK市場” 、“國家音樂產業基地” 、“音樂對外交流”在內的6個方面。互聯網+、移動互聯等時代大背景下的音樂產業變革成為本次報告關注的一大重點。
數字音樂產業獨占鰲頭
從核心層音樂行業市場結構來看,數字音樂產業獨占鰲頭,約占核心層規模比重75.5%。數字音樂市場規模整體呈穩步上升的趨勢。2014年,中國數字音樂的市場規模達491.2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PC端音樂市場規模為51.2億元,同比增長17.4%;移動端音樂市場規模為33.8億元,同比增加10.9%;電信音樂增值業務為406.2億元,同比增長10.8%。網絡音樂用戶規模達4.78億,同比增長5.5%,網絡音樂企業數量激增至1034家,增幅49%。由于在線演藝商業模式的發展,未來PC端音樂市場規模有望繼續快速增長,電信音樂增值業務與移動音樂App的結合也會更加緊密。
付費直播模式成新亮點
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內地實體唱片產值規模約為6.15億元,較2013年下降約5.4%,黑膠唱片的銷售量卻逆勢增加。實體唱片的商業價值更多體現在粉絲經濟上,其音樂傳播載體的角色從之前的大眾傳播者向小眾收藏品功能轉變。與此相反的是,數字音樂的消費用戶得到進一步增長。2014年數字音樂用戶規模約為4.78億,較2013年增長5.5%,高于我國同期總體網民規模的增長率,其中移動互聯網音樂用戶規模約為3.66億人,增長率為25.9%。在互聯網+的推動之下,音樂演出行業出現了新的亮點。“付費直播模式”成為2014年行業中備受關注的全新商業模式,自此,視頻流媒體也加入了搶占演出市場份額的陣營。
版權保護規范化迎新機遇
2014年,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的版權許可收益達到1.37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2.36%,其中網絡新媒體收入呈現明顯的增長,增長比達到203.94%。值得一提的是,在線KTV雖然進入快速增長期,其音樂版權管理卻仍屬空白。但從整體趨勢看,2014年中國音樂版權經紀和管理的發展環境不斷改善。特別是各項政策的出臺以及各大數字企業在版權爭奪上紛紛投入巨資,為音樂平臺付費模式的建立和版權保護規范化帶來新的機遇。受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傳統卡拉OK行業經營出現下滑。
本次音樂產業報告發布的相關數據表明,數字化、移動化、交互式的文化消費模式已經倒逼音樂產品或服務商做出根本改變,數字音樂產業將逐步與音樂演出產業、實體唱片、版權經紀、音樂圖書出版等行業的原創內容行業發生關聯,加速各類音樂產品或服務實現“原創—展示—體驗—產業化”發展,極大地打破原有產業價值鏈,實現上中下游全產業鏈平臺化經營。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