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青年教師參加第五屆全國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會
2015年12月3日至5日,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一行10人在系主任高佳佳教授和副主任禹永一教授的帶隊下,參加了由上海音樂學院主辦的“全國第五屆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會”。
本屆交流會是繼1985年“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會”、1998年武漢“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暨作曲教學經驗交流會”、1999年天津“國際現代音樂節暨全國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會”,及2003年成都“國際現代音樂節暨全國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會”之后的第五次全國性的作曲家盛會。
在此次作品交流中,展示了我校朱琳老師的琵琶四重奏《芬芳》(2013),該作品受著名琵琶演奏家楊靖教授委約而創作,由楊靖琵琶室內樂團首演,作品已入選2015年民族管弦樂學會主辦的“新繹杯”十首優秀室內樂作品;羅麥朔老師的民族管弦樂作品《胤禎美人圖》(2014),該作品根據清宮舊藏《雍正十二美人圖》而創作,展現了民族音樂所具有的旋律性以及人們內心的抒情性,作品曾在“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中上演,成為目前上演率很高的民族管弦樂隊作品;溫展力老師的清唱劇《廣場上的垃圾》(2015),是根據2013年10月1日國慶節清晨,觀看天安門廣場升國旗儀式后,留在廣場上5噸垃圾而引發了一場席卷全國的輿論戰為題材的創作,試圖喚起人們對不文明現象——因聚集而失去理性的人群的關注與思考,同時呼吁人們愛護環境、理性愛國,作品為2015年上海國際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委約作品,并在上海國際藝術節首演;韓昕桐老師的兩支長笛重奏作品《看見》(2015),首演于中國音樂學院藝術實踐周;劉青老師為兩架豎琴而創作的《點軌跡》(2013),展示了箜篌的吟揉技法,豎琴始終在高音區,空靈飄逸,好似中國畫中的留白,該作品在國家大劇院首演;王玨老師的作品《第一交響樂》(2010),是獻給一個遠方的朋友和那些懂得生與死的人,該作品是德國卡爾斯魯厄青年交響樂團的委約作品;謝文輝老師的作品《A.I.R.》,該作品為六位打擊樂手而作(2008),由焦山林老師率領的960打擊樂團演奏,曾榮獲2010年北京現代音樂節“青年作曲家計劃”一等獎;袁昊昱老師的多媒體實時作品《日記本II 歌唱祖國》(2015),取材于一首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愛國主義經典歌曲,作者使用新媒體藝術,在融入了本土題材的同時,展現出東方民族當代審美情趣的思考與嘗試,作品在2015年“上海國際電子音樂節”上演。
在12月3日第二單元的作品交流中,作曲系主任高佳佳教授主持會議,并在自由研討中作了發言。發言中,高老師談到“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近年來所倡導的音樂創作態度和理念,即強調創作的藝術性的同時,更要注重作品的音樂性,尊重每一位教師自身的個性特點,鼓勵大家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這些理念已經從青年教師們不同的風格和特點的作品中顯現出來,引起了與會同行們極大的關注與熱烈的討論。上海音樂學院朱世瑞、溫德青等教授也表示:只有多元化,大家持有不同的觀點,才會相互碰撞,促進大家共同發展。
學校和作曲系領導對此次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會高度重視,借此平臺給予更多的青年教師參會和展示的機會。教師們提供的展示作品大都是近年來在各大音樂會上演出的佳作,給與會專家和同仁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通過此次交流,我校這支年輕的作曲教師隊伍得到了業界同行們極大地關注和贊譽,與此同時,青年教師們也感受到當前音樂和技術發展的趨勢,更清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