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部和青島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11屆全國青少年小提琴比賽于11月8日晚在青島大劇院舉行了頒獎儀式暨閉幕式音樂會,來自中央音樂學院的黨華莉和來自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的林瑞灃分別獲得了青年組和少年組的冠軍。兩位選手與評委會主席、著名音樂家盛中國一同接受了記者采訪,盛中國說,林瑞灃在第三輪比賽中表現略有瑕疵,但評委會還是把第一名給了他,“因為我們的賽事要起到一種引導作用,培養對音樂有理解和感悟力的藝術家而并非只是技巧完美的選手,我們的音樂學院是藝校,不是技校”。
賽事之于青島:把名片遞給了全世界
青島承辦國內外的小提琴賽事已經有10余年的歷史,始于1981年的全國青少年小提琴比賽是文化部主辦的“文化藝術院校獎”系列賽事之一,每3年舉辦一屆,今年是該項賽事第4次在青島舉辦。
對于青島重視古典音樂,盛中國十分肯定:“小提琴是世界性的音樂語言,青島舉辦國內外的各種賽事,相當于把一張名片遞到了世界上。而且一座城市的發展,不只是蓋房子,更要不斷提升文化含量。我們今天把有錢沒品位的人叫土豪,只自己有錢而不拿出來做好事、幫助別人的是只富不貴。對于一座城市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要提升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靠罰款只能治標,提升這座城市人民的文化素養才是治本之道。”
盛中國認為,人要通過后天的教育學會“知書達理”,“單純學會認字,那是掃盲,不是教育,所謂教育一定是重視倫理道德、重視情商開發的,而重視文化藝術會對社會風氣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曾經有人質疑唱歌、跳舞能產生鋼鐵、糧食嗎?可是如果一個民族沒有文化,其從精神上就荒蕪了”。
打分之于評委:更改賽制規避“人情分”
此次比賽的評委組成員由來自國內頂尖的小提琴家及小提琴教育家組成,但與很多賽事的評委會主席由主辦方指定不同,本次小提琴比賽的評委會主席盛中國是由評委們選舉產生的。
作為最早代表中國參與到國際文化交流中的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國希望盡力推動小提琴演奏人才的培養,“在賽事上就一定要講正氣,把個人利益往后擺,當然只說不行,還要采取一些具體的措施,比如對外就要把評委們架起來,說他們德藝雙馨、惜才如命。都這樣說了,評委們也不太好意思有私心了”。盛中國說,評委會一直倡導的是評委“秉公打分”,今年又增加了選手“機會均等”,“不能因為某個選手認識某個評委就占優勢,不認識評委的就倒霉”,盛中國坦言:“我對有些賽事是很反感的,評委會給一些選手面授機宜。”
這屆小提琴比賽規定評委不能給自己的學生打分,并且在計分時去掉兩個最高分,去掉兩個最低分,最大限度防止有不公正的情況出現,“我們這次比賽基本可以講是公平、公正的。為什么說基本呢?是因為藝術不像體育,有明確的勝負標準,可能有的評委喜歡感情豐沛的演奏,有的評委喜歡哲理性的詮釋,會覺得太抒情了就矯揉造作,我們允許大家對藝術有不同的理解,只要每個人拿出藝術家的良心打分即可”。
名次之于選手:要有良好的心態和胸懷
雖是一項賽事,但盛中國認為名次不是最重要的,“名次有很多運氣的成分,評委們打分可能開始比較嚴格,中間會略松一些,到了后半程發現沒剩幾個入圍名額了,又會更嚴格一些。此外,選手衣著是否得體、長得是否好看可能都會影響評委的判斷”,總之,盛中國說比賽不是終極目的,“終極目的是用琴聲塑造高尚的靈魂”。
盛中國認為,每一位藝術家的成功之路,都是像唐僧取經一樣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因此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態和博大的胸懷,“即使在比賽中名次不好,也要有留下來參加頒獎典禮和音樂會,為獲獎者送上掌聲的勇氣,要把面子、私心等趕走,要多發現別人的優點,看到自己的不足”。
在盛中國看來,一項賽事應該有“后續效應”,在賽事之外,多提供給學生、老師切磋技藝的機會,同時他也希望青島能涌現出更多優秀的小提琴選手,在談到有評委建議青島也設一所音樂院校時,盛中國贊同吳冠中的觀點,大學不是有豪華的大房子,而是要有大師,而如何能請到最好的老師來、并給他們充分的自主權,讓他們發揮最大作用,這也是需要管理藝術的。采訪結束后,同時也是著名的小提琴收藏家的盛中國還展示了他帶到青島的一把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意大利產小提琴,這把制作于1734年的小提琴已有近300年的歷史,但依然保存完好,盛中國用它演奏了一段優美的《梁祝》 。 文/圖
評委點評:表達音樂靈魂不只是沉迷于技術
來自中央音樂學院的黨華莉和來自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的林瑞灃分別獲得了本屆大賽青年組和少年組的第一名,兩人也是兩個組別的“中國作品演奏獎”的獲得者。談及兩人為何能獲獎時,盛中國點評說:“林瑞灃在第三輪發揮得略有瑕疵,出現了點音不準的問題,但最后還是把第一名給了他,這體現了我們的導向,他雖然在技法上發揮得不完美,但在表達音樂的靈魂上,他做得很好,我們要鼓勵年輕的小提琴家更熱愛音樂,而不是只沉迷于技術。我們的音樂院校是藝校,不能成為技校。”盛中國認為黨華莉的演奏十分高貴,富有音樂的哲理性。
今年在中央音樂學院就讀研究生一年級的黨華莉2009年時就曾來青島參加過小提琴比賽,“那年我14歲,算是第一次參加大賽,從那時起父母就不再跟著我了,后來我又參加了數不清的比賽和大師班、夏令營活動,都是一個人”,黨華莉認為通過這些比賽,她的心態更平和了,“2012年我也來過青島,但第一輪就被淘汰了,當時對我打擊蠻大的,覺得苦練了這么多年都荒廢了,消沉了很久,不過當我重新振作起來后,那次比賽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今年才15歲的林瑞灃也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得第一名只是因為我比較幸運吧,我參加比賽不是為了得名次,沒有功利心和求勝心,音樂才是最終極目的,我想把自己所理解的最好的音樂展現出來,通過這次比賽,我也認識了一些來自地方院校的很優秀的選手,大家在一塊兒展示、學習,我覺得這是讓我最開心的。”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