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風琴演奏技術中,觸鍵方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關系到演奏中手、腕、臂用力的合理調度,手指靈活程度的增長,發音的音色及音樂表現的氣質和情緒。
國內外常見的觸鍵方法,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高抬指、大力度”,另一類是‘低抬指、輕力式”。
高抬指、大力度”觸鍵,方法上與鋼琴較接近,甚至有人認為這是源于鋼琴彈奏的訓練法。不過,鋼琴手指用力大小,直接與發音的音量有關,用力大則音量大,用力小則音量小。而手風琴發音的音量大小,主要取決于風箱控制,手指用力大小,對音量不起絕對作用。
主張“高抬指、大力度”觸鍵的,大都從提高手指運動的力度出發以這種訓練增強其手指的獨立性,提高手指的靈活程度(特別對較弱的l、4、5指的訓練有明顯作用)而正式演奏中,并不提倡“高抬指、大力度”,還是主張以較小的動作完成演奏為好。否則,將不利于手指音鍵上的快速跑動。使用這種方法進行訓練,對演奏內涵豐富、力度變化大,旋律強弱起伏伸縮幅度大,氣勢磅藩、雄壯有力等風格、情趣的大型樂曲,占有明顯優勢,表現這類音樂作品十分有利。
低抬指、輕力式”觸鍵,極為強調訓練和演奏方法上的一致性。不少人都有這種體驗:它確實有利于盡快取得手指快速跑動的訓練成效,用它完成輕音樂作品演奏,特別是完成輕松、活潑的旋律,快速音流的演奏,具有突出的效果。
經過較長時間的研究、探討,認真分析兩種觸鍵方法的區別及其長短,使我深切感受到:融鍵時,手指下鍵的深淺,用力的大小,指尖觸鍵面積的大小,發音前或發音后手指是否離鍵面,手指下鍵或離鍵速度的快與慢,按鍵時間的長與短等等這些因素,再加上風箱的密切配合,將直接影響手風琴發音的音色、音量、音值長短這些因素的不同組合都將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
手形,是觸鍵的基礎。沒有正確的手形,無法產生正確的觸鍵,也不可能進行正常的技術訓練。手形,指手琴鍵上的基本形態,通常要求手呈松散的握拳狀,手指各關節自然彎曲,二、三、四指應盡可能垂立觸鍵,五指可稍向外傾斜,所有手指均應以指尖觸鍵,大指與琴鍵的接觸點為指尖的前外側。右手五個手指與琴鍵的觸點位置,排列起來近似一個弧形。左手部分由于結構上的差異,大指僅用于控制放氣孔按紐,其余各項要求基本與右手一致。應該注意,手指過分向內彎曲,容易造成用指甲觸鍵,這樣既難以控制演奏,又會增加指甲與琴鍵的撞擊噪聲;指尖過分向外伸展,手指與琴鍵的接觸面擴大,使手指的靈活與音響的干凈也會受到限制;各手指關節向手心蹋凹。勢必阻礙手指力量的貫穿,并降低其快速反應的靈敏度。
觸鍵——如果手形是指靜止或相對靜止狀態下手的基本形態,那么,觸鍵則是指運動狀態下,運動的原則和方法。手指琴鍵上運動,除了應盡可能保持正確手形以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一)合乎正常人體機能條件下的自然、適度;(二)手指、手腕、手臂必要的相對松弛(三)不影響演奏技術質量的前提下,一切技巧動作的用力程度應盡可能減輕運動幅度應盡力減小,動作的牽扯部位應盡量減少。合乎這些原則,方可輕松地完成演奏。為了適應音樂表現的不同需要,使演奏音色、力度等方面產生理想的對比、美妙的結合,使音質的變化絢麗多彩,這就需要多樣化的觸鍵。根據我們教學和演奏的體會,可將觸鍵大致歸納為五種方法,現將其要點音響和技術特征分述如下:
(l)輕擊式觸鍵
發音前,指尖(指手指的指尖,下同)離琴鍵,手指低抬輕輕擊鍵下鍵不沉底。指尖與琴鍵的接觸面小,觸鍵時間短促,用于“斷音”。音響強度“稍弱”至“強”風箱折應適度加力,使音色明亮、富有彈性。發音后,指尖離鍵,仍低抬。這種觸鍵撞擊噪聲小,一般用于“中速”至“稍快”速度,宜于表現輕松、活潑的情緒。
(2)彈離式觸鍵
發音前,指尖不離琴鍵,用力很輕下鍵不沉底。指尖與琴鍵的接觸面小,觸鍵時間短,用于“斷音”或“非連音”。音響強度“弱”至“稍強”,風箱折稍加壓力,使音色較明亮、較有彈性。發音后,指尖離鍵(與前一種觸鍵比較,抬指應更低)。這種融鍵撞擊噪聲很小,通常用于“稍快”至“急速”速度。這種觸鍵,動作靈巧、敏捷,宜于表現明朗、歡樂的情緒。
(3)觸模式觸鍵
發音前,指尖不離琴鍵,用力似輕輕撫摸,下鍵分別對待——快速演奏一般不沉底;慢速演奏僅輕微接觸底部。強烈音響沉底;微弱音響不沉底。指尖與琴鍵接觸面稍大,觸鍵時間較長。用于“連音”或“非連音”。音響強度“很弱”至“稍強”,風箱、折應保持平衡,使音色柔和,似有輕紗薄霧之隔。發音后,指尖盡可能不離鍵。這種觸鍵幾乎聽不到撞擊噪聲,用于“緩慢”至“快速”速度,快速段用指尖觸鍵,慢速段應擴大指尖的接觸面。這種觸鍵,宜于表現寧靜、神秘的氣氛,輕柔、流暢的旋律。
(4)漸加力觸鍵
發音前,指尖不離琴鍵,觸鍵輕,下鍵時手指逐漸加力至沉底處。指尖與琴鍵的接觸面由小增至大,風箱也以逐漸加力相配合,起音很輕,從很弱發音逐步擴大且至所需力度。這種音響,大都用于某些樂曲的起句音,它能使音色優美、富于動力性。發音后,盡可能不離鍵。這種觸鍵,多用于“緩慢”至“中速”的個別音,宜于親切、深情、莊嚴或憂郁、悲哀的情緒下使用。
(5)沉底式觸鍵
發音前,指尖離琴鍵,抬指稍低,下鍵直接沉底。指尖與琴鍵的接觸面稍小,鍵時間較長,用于“非連音”、“連音”中的重音、強音或較強音。音響強度為“中強”至“很強”,風箱著力強或起音著力強,使音色剛鍵、果斷。發音后,指尖演奏非連音時應離鍵,演奏連音不離鍵。這種奏法,用于“慢”至“快速”演奏速度。一般宜于表現輝煌、雄偉的氣勢,悲憤、激動的情緒。
上述觸鍵,“漸加力觸鍵”與“沉底式觸鍵”較易掌握,可與日常訓練配合起來學習,其它三種方法均需單獨訓練。訓練中應注意:
(一)暫時中止其它技術訓練,排除干擾,集中精力投入觸鍵方法的專項學習。三種觸鍵應逐一體會,不可同時訓練;
(二)先易后難,以收攏性手形下簡單、級進連接的單音練習(如音階、五指練習)起始,有所體會后再逐步加入擴張性手形下變化的單音、雙音或和弦以及樂曲斷等練習,訓練以“中速”至“稍快”為宜;
(三)訓練時間要分散,次數多、時間短(每次練一、二十分鐘)以便訓練中有足夠的間歇,從練習效果上進行冷靜的分析、對比、思考、總結;
(四)不沉底觸鍵,需注意掌握訓練的分寸,使下鍵淺而適度,不可因下鍵太淺,未能啟風箱或僅僅一線縫隙而導致發音不正常;
(五)整個專項觸鍵訓練不應安排過長,也不必提出過高要求,一般學生沿上述途徑,經過一個月左右的訓練便能對三種觸鍵有所體會,并達到初步掌握、基本運用的程度。
以后日常訓練中再逐步加深體會,鞏固提高,演奏中便能準確選配,運用自如了。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