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受歡迎的程度與享有盛名的柏林愛樂樂團不分伯仲。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創建于1946年,其前身是西柏林廣播交響樂團。洛林·馬澤爾、卡爾多·夏伊和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都曾先后出任樂團音樂總監。樂團首席小提琴家、80后的陸威生在北京城、長在皇城根下。他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夠在一流國際樂團中占據樂團第一把交椅的中國人,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年輕的國際樂團首席。
生就與小提琴結緣
陸威出生于音樂世家,父親陸中放是中央歌劇舞劇院的小提琴家。陸威的母親告訴記者,陸威從1歲時起就十分專注地看父親拉琴,兩歲時給他一根筷子,他就會在耳邊晃來晃去,而且嘟囔說“我要拉琴”,3歲家里給他買了一把六十四分之一的兒童琴,他的小提琴生涯從此開始。5歲時家里給他報名參加了一個北京市的比賽,沒想到就得了一等獎。陸威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藝術才氣,他天資聰慧,很多別的小朋友要練習很久的曲子,陸威卻是一遍就通。在音樂之路求學的陸威一直都在用自己的聰慧和悟性努力地耕耘著。他曾三次獲得北京市少兒小提琴比賽一等獎。1993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95年起,師從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演奏家林耀基教授。陸威先后獲得第一屆中央音樂學院小提琴比賽少年組第一名及中國作品演奏獎、第五屆全國小提琴比賽少年組第一名。
人生的第一次蛻變
陸威的音樂才能在16歲時進一步得到了升華,這在很大程度上歸結于發現他的“伯樂”——國際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安妮·索菲·穆特。她是國際頂尖小提琴大師,是少數女性演奏家中的佼佼者,被譽為“小提琴女神”。她長年與世界著名指揮大師卡拉楊合作,并被后者稱為“自梅紐因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天才”。1997年,穆特在訪華演出期間聆聽了陸威的演奏后,當即決定資助他作為穆特基金會的首位青少年藝術家赴德留學深造。陸威最先考入德國斯圖加特音樂學院,師從原慕尼黑愛樂樂團首席英戈夫·托班,繼而又在穆特基金會資助下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深造,師從已故小提琴家弗蘭克·古力;在歐洲深造期間,陸威多次得到小提琴大師如里奇、奧伊斯特拉赫、烏季、亨德爾以及中提琴大師巴什梅特等人的指點。進入21世紀,陸威開始活躍于國際音樂舞臺,2000年4月,他與穆特同臺,在慕尼黑室內樂團協奏下合作演奏了巴赫“D大調雙小提琴二重協奏曲”,受到輿論一片贊譽。在奧地利薩爾斯堡國際音樂節上,陸威被贊譽為“最具天才的青年演奏家”,小提琴大師里奇先生還親切邀請他作為特邀嘉賓在自己85歲生日音樂會上同臺獻藝。隨著陸威在世界知名度的不斷提升,他那美妙絕倫、激動人心的琴聲早已遍布世界各地。
來自北京黃城根的首席小提琴手
談到競爭樂團首席小提琴手一事,陸威講得極為波瀾不驚:“2004年,我看到這個團有一個首席退休了,出現一個首席位置的空缺。我當時學業剛剛結束,正需要找工作。這個空缺非常吸引我,我就去報了名,之后經過了三輪考試,得到一個不錯的結果。”實際上,競爭一個頂級樂團首席談何容易,況且陸威還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按照規則,報名競選首席小提琴手候選人首先要在演奏大廳面對著包括樂團指揮、樂團現任首席和樂隊全體成員在內的120多名考官,經過一輪拉幕盲聽考試后,才被劃定為幾位候選人之一。之后樂團委員會要根據對其從藝經歷、演奏風格、協作意識等多方面進行考察,直到最終被確定為新一任首席后,他還必須通過為期一年的試用,最后在得到三分之二以上樂團團員投下的贊成票后,才能正式與樂團簽約,獲得終身合同。經過激烈角逐,陸威從幾位競爭選手中脫穎而出。拿到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終身首席小提琴合約的這一天正是陸威23歲生日,他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國際頂級樂團的首席。
在一般人眼中,首席小提琴手只是交響樂團小提琴聲部最資深的音樂家,他帶領團員進行調音、試音,之后率先起立歡迎指揮登場。其實首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他要在演出中通過眼神幫助指揮協調聲部間的演奏。陸威告訴記者,首席更像是樂團成員和指揮之間的橋梁,畢竟指揮再怎么賣力也是無法發出聲音的,所以指揮的意圖想讓樂團所有成員去了解,就需要首席和各個聲部長之間的配合,通過他們的聲音去傳達指揮的意圖。陸威坦言,一開始做首席時自己很害怕,“這個樂團是世界水平的,而我還那么年輕,加上之前自己一直在拉獨奏,幾乎不怎么與樂團合作,擔心自己經驗不足演砸了”。于是陸威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去學習總譜、聽交響樂,之后慢慢去體會在樂團演奏和拉獨奏之間的差異。詩人洛威爾說過:“人駕馭才能,天賦駕馭人。”這句話用在陸威身上可以說是最適當不過。出生于北京皇城根下的音樂世家、成長于音樂大家,自小的音樂天賦和完美的音樂成長環境造就了今天的小提琴家陸威。
造就人才的文化體制
德國政府對文化團體的資助力度很大,德國藝術團體可獲國家大量補貼,有的甚至占到一個劇院全部支出的80%。以陸威所在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為例,他們每年得到的政府補貼達上千萬歐元。正是由于德國政府對文化的巨大投入,使樂團不再屈就于生存和市場的壓力,而專注于藝術演出本身。柏林這座城市只有300萬人口,卻有70多個院團,其中包括7個交響樂團,16個話劇團。在柏林這些劇院中只有一家純商業性的娛樂性劇院,而這個劇院的觀眾主要不是德國人,而是針對各國的游客。
德國寬松的文化環境從世界各國吸引了大批藝術人才。來自全球各地的藝術家對德國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陸威作為樂團首席在恪守首席職責的同時,還有很多展示才藝的平臺,他可以參加其他樂團不同形式的演出。陸威認為,這樣可以將個人向多元化方向拓展和提升,而反過來,這種提升也會促進其所在樂團的發展。參加不同形式的演出,可以保持一名演奏家對音樂的新鮮感和探索性,如果永遠待在樂隊里演奏,會有很大的局限,對音樂的敏感也許會退化。這對樂團來說其實也是一種無形的損失。
說到今后的人生規劃,陸威談到,“在2015年我最大的愿望是與新婚妻子——著名打擊樂手胡勝男同臺進行一場演出。報效祖國當然是我心中最大的愿望。我希望通過大量的學習、工作和實踐,把自己融入西方音樂的精髓中,將他們傳統的、優秀的音樂技能真正學到手,那時我再將這些寶貴的技術與經驗帶回國內。中國觀眾今后肯定會在國內的音樂舞臺上更多地見到我的身影”。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