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把Stradivari(斯特拉迪瓦里)價值約八百萬美元。”Florian Leonhard(弗洛里安?李昂哈德)指著手里的小提琴說道:“看,多漂亮!”他右手持著琴把,左手扶著琴尾,來回擺著。木紋隨著光線的晃動變幻著。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現存世約六百把,由十七世紀意大利斯特拉迪瓦里家族出品,是世界上最好最精致最昂貴的小提琴。在上海交響樂團新音樂廳開幕時,稟承意大利小提琴傳統,李昂哈德曾經從他的個人收藏中,出借了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及一把瓜奈里(Guarneri,與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齊名)給上海交響樂團首席演奏。
小提琴既是樂器,又是藝術品。如果是純藝術品,而且是古董,收藏價值在于擺放與欣賞,以及未來的升值。可小提琴是個不甘擺放的藝術品,它需要時時拿出來被演奏。小提琴就像是陳年老酒,愈老愈醇;可它又不是陳年老酒,不能總藏在窖子里,它還必須不時沾些人氣,拉上一會兒。
這是一個明媚的冬日晌午,我坐在倫敦李昂哈德名琴店的轉角白色沙發上,李昂哈德在我對面。他是一位小提琴制造商和銷售商,同時也是小提琴鑒定專家。他舉止文雅得體,語調低沉。“電腦車子之類都是越新越好,為何獨小提琴越舊越好?”我問道。
“小提琴是只能往回看的藝術。這個定律不適合電腦業。或者說,電腦汽車等行業的發展定律不適合小提琴。小提琴從一誕生,就站在了小提琴制造史上的制高點,至今無人超越。”李昂哈德操著德國腔的英語答道:“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里兩個家族制作的名琴,they ticked all of the boxes(所有技術指標都達到滿分),無論是聲音、木質選擇、厚度、上漆、弧度、elegance of making等等。正如貝多芬、米開朗其羅、或是達芬奇,幾百年來有誰能超過他們的成就?”
“小提琴自從發明以來,形狀改變過嗎?”
“從來沒有。我們一直在嘗試,可總是會回到起點,像是不可逾越。”
我問:“為何在這個領域,這兩個家族(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里家族)幾百年都保持冠軍位置?是因為那時的藝術氣氛不可復制嗎?”
“因為再也找不到有這樣靈魂的制造者了。想象一下十七世紀,不是耕種就是手工制造業,沒有電,更沒有電腦機器。一切都靠感覺,與自然十分貼近。問問七八十歲的人,許多人都不會用電腦和上網,才不過隔了兩代人,就和現代人有這么大差距。更不要說三四百年前的古代制琴者,他們對自然和比例的感受與我們完全不一樣。那時的小提琴制造者們對木頭的敏感度比我們強,能像變魔法般把各種材料融合在一起。我花了三十年時間試圖去明白這一切,也許我很靠近了,可是要等到三百年后才能知道我的琴是否能和斯特拉迪瓦里一樣棒,因為木材的成熟以及漆對聲音的震動都有影響。”
“你是德國人,為何選擇在倫敦開店?”
“因為 小提琴交易、收藏、研究中心都在這里。除了工業革命,倫敦在藝術方面的創造不能和意大利或是德國等國家比。最偉大的畫家和雕塑家來自意大利,德國和法國也不錯;最杰出的作曲家來自意大利、德國和法國;可英國人的專長在于收藏和交易。因為英國有長期的奴隸貿易基礎,在貿易方面經驗豐富。加上工業革命后,經濟發展迅速,漸漸地所有古董交易都集中到了倫敦。就小提琴而言,在過去150年里,倫敦成為了一個小提琴收藏、鑒定和交易的中心,尤其是意大利小提琴。所以我選址倫敦。”
“你收藏的每把名琴都有檔案嗎?”
“是的。不過許多檔案始自19世紀,因為那時小提琴收藏才開始成為一種風氣和文化。當時的歐洲中產階級家里都有鋼琴或是小提琴,孩子為客人演奏是最時尚的文化事。現在中國成千上萬的孩子學琴,和一兩百年前的歐洲有什么不同?歐洲走過的許多路,中國正在快速追趕。”
李昂哈德道:“日本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了小提琴收藏。小提琴收藏進入中國十五年了,可還只是剛開始。投資債券、股票、房產等各種行業,完全是錢的驅動。可小提琴收藏與投資就如繪畫一般,是需要文化和熱愛的市場。投資小提琴的人士一般教育程度比較高,而且還有把琴借給優秀藝術家表演的習慣,這被視為高尚行為。現在小提琴投資市場供小于求,因為不斷地有古琴被損,數量越來越少。過去三十年里每年升幅均值在11%。這個投資領域里沒有投機和炒作,不像房地產和股票市場那樣時高時低。”
“中國富人如果能像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王公貴族和富人一樣,熱心贊助和支持藝術家,讓他們可以專心創作,無需為生計擔憂,中國藝術文化也會很快繁榮起來。” 李昂哈德如是說。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