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之歌》是著名作家石新民老師和楊晶晶老師創作的一部音樂劇,敘述了侗族姑娘吳灤鳳在音樂道路上成長的故事。吳灤鳳考上北京的一所音樂學校,但因為家庭貧困無法支付學費,她便撕掉錄取通知書,放棄去北京求學的機會,而此時在侗鄉的一場歌唱比賽中,吳灤鳳得到了開元學院領導的認可,被破例錄取到開元學院深造,全免學費并且每個月都給她補貼生活費。她憑天賦加上勤奮,最終在全國青年歌手大賽中榮獲冠軍。整個故事簡單而感人,充滿著正能量,是一部具有地方民族色彩的佳作。
吳灤鳳這個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作者著筆不動聲色,通過合理的情節,把一個長相甜美、歌喉動人、聰明禮貌、勤奮好學的侗族姑娘描繪出來,讓人讀完后久久難忘。吳灤鳳生活在侗歌的海洋里,受侗族民歌的影響和熏陶,她具有很高的音樂天賦。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吳灤鳳的樸實懂事給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她撕掉錄取通知書的細節不禁令人潸然淚下。在這里,作者讓故事進入一個轉折,讓吳灤鳳被破例錄取到開元學院學習,標志著吳灤鳳的音樂道路正式開始。吳灤鳳因為優秀,在學校里深受同學老師的喜愛。愛情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吳灤鳳和高禹明的愛情在作者的筆下既合情合理又新穎動人。但作者并不是單純地描寫愛情,而是將音樂巧妙地融入愛情中,進一步升華了主題。在這樣的情形下,吳灤鳳的音樂道路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成熟,終于登上成功的舞臺。
《鳳凰之歌》采用倒敘的敘述方式,相當于“現實——回憶——現實”,這是該劇本中的一大特色。在第一場“北京的榮譽”中,吳灤鳳獲得了全國青年歌手大賽冠軍,她在臺上領獎、發表獲獎感言。與此同時,家鄉的父老鄉親在為她慶祝,學校的師生也在為她慶祝。作者在此筆鋒一轉,在第二場“辛酸往事”中描寫吳灤鳳的苦難,這不僅是為了引起讀者的興趣,同時也是為吳灤鳳的努力和成功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緊接著,在第三場“鳳凰之歌”、第四場“夢幻的渴望”和第五場“辛勤耕耘”中,把吳灤鳳的聰明和勤奮慢慢地顯現出來,這是故事的發展過程,也是吳灤鳳成功的過程。第六場“鳳凰飛北京”是最后一場,從整部劇本中看,這一場安排得巧妙而合理。吳灤鳳唱完原創歌曲《開元之春》,禮賓花散滿全場,全場觀眾起立,掌聲雷動。故事到此便結束了,但結尾與第一場的開頭卻緊密地連在一起,使得《鳳凰之歌》有著一個清晰雋永而富有層次的結構。
歌詞是《鳳凰之歌》的一大亮點,作者把民歌和現代音樂融于一部音樂劇中,相當于把民族風俗和流行文化結合在一起,這是當下社會的一種文化的發展趨勢,同時也表明了作者對此現象的獨特思考。劇中歌詞的類型也多樣化,有贊美的、激勵的、愛情的,可謂字字璣珠,鼓舞人積極向上,同時生動地陶冶青年一代的思想情操。“金仰侗家金妹子,金妹子的歌聲傳千里,一唱唱得月兒醉,二唱唱得百花開,三唱唱來好臘漢,山高水遠情誼長。耶羅耶,耶羅耶,山高水遠情誼長。”這是一首贊美金妹子的歌喉,通過“傳千里、月兒醉、百花開”等意象來襯托出歌喉的優美。“余下不多的幾十天,我們成長的開元學院,她的成功在眼前,共同的青春值得懷戀。”這首歌類似于白話,卻生動地寫出了大學生離別的情緒。說唱歌詞“不要站在那里,快點跟上節奏,既然來到這里,脫掉身上的束縛,舞動你的身姿,開元學院歡迎你。”表現了大學生飛揚的青春。《鳳凰之歌》里還有很多優美的歌詞,值得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作者把侗族的風俗風情融進了《鳳凰之歌》里,這既是情節發展的需要,同時也呼喚人們關注和搶救即將消失的民族民間文化。木鼓舞、蘆笙舞、多耶舞等舞蹈都是侗族的經典舞蹈,在劇中的出現安被排得合情合理。劇中吳灤鳳和高禹明的情歌對唱也極其出彩,這是侗族青年男女戀愛時唱山歌的真實寫照。另外,劇中還有很多細節凸顯出了侗民族風俗、風情,由此也看出作者對侗族文化的深深熱愛、敬仰以及憂慮、反思。
《鳳凰之歌》以侗民族風情、風俗為背景,把吳灤鳳的故事呈現給讀者,生動地突出了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是一部難得的、鼓舞青年一代的音樂劇。我們盼望《鳳凰之歌》能早日搬上舞臺,以饗讀者和觀眾。(黔東南日報)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