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前,當代著名女作曲家、中國流行音樂導師谷建芬帶著她用了近十年心血譜就的《新學堂歌》CD繪本來到上海。早在2006年,七十歲的谷建芬老師就開始著手為孩子們譜寫“可以唱的中華文化”。繼《古詩詞二十首》后,這次的《新學堂歌》里,谷建芬為《詠鵝》、《春夜喜雨》等28首經典唐詩譜上曲,并力邀到18位著名畫家為配套畫冊繪圖。“希望讓孩子們能從視覺聽覺多維地感受了解我國的傳統經典文化,這套《新學堂歌》是我在晚年送給孩子們的禮物”,谷建芬說。
“在音樂的世界,孩子與成人沒有差別,如果認為孩子的音樂就是蹦蹦跳跳,那是大人的一廂情愿”,谷建芬說。通常認為給孩子寫歌,音律變化不能太多,音域要窄,但在這樣的條條框框中,譜出的曲未免單調。因此在創作過程中,谷建芬并未把孩子與成人區別對待,而是尊重他們的情感表達。“大人可以借音樂釋放痛苦,孩子也應該有這個權利。”在為孩子創造的作品中,谷建芬也通過音樂融入了喜怒哀樂,她認為,好的音樂應該能與孩子的心靈溝通產生共鳴。
為唐詩宋詞譜曲并不簡單,“為一首古詩詞譜曲不知比寫一首流行歌要難多少倍”,谷建芬老師說,“這一頭要考慮詩詞的年代意境,使音樂能和內容融合在一起,那一頭要尊重孩子,不能因為孩子牙牙學語就寫得隨意。”既要尊重古人、又要尊重孩子,在這樣的自我要求下,谷建芬老師常常會為一首唐詩重譜五、六遍曲,她直言:“創作過程心驚膽戰,因為我希望我寫給孩子的作品能夠經受時間的考驗。他們現在愛唱、10年后愛唱,等他們成為父母了,還能教給他們的孩子唱下去。”也正因為如此,年逾古稀的谷建芬老師說,“為孩子譜曲的過程中,我又找到了創作的的尊嚴。”
每個孩子都愛唱歌,但不必都是音樂家。谷建芬認為,教孩子唱歌不是培養歌手,因此只要孩子會說話就應該會唱歌、多唱歌。家長們不應過多在意孩子的節拍對不對、韻律準不準,不論是天生的“小百靈”,還是暫時的五音不全,只要孩子開口唱就應該鼓勵。同時,為孩子營造有音樂的家庭氛圍也很重要,讓孩子在旋律和歌聲中長大,讓音樂滋養孩子的精神世界。
有些家庭過早地讓孩子參與各種標準化培訓或考級,而并未考慮孩子的興趣。對于這點,谷建芬老師認為,家長希望孩子走上音樂之路的心情可以理解,孩子的成長固然不能缺少音樂,但需要的是自然的熏陶,而不是“灌裝”教育。學音樂不能強迫,若孩子尚未感受到音樂帶來的快樂,卻先體驗到學習音樂的痛苦,從而導致對音樂熱情的缺失,這才是童年最大的損失。
一個曾經寫過《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歌聲與微笑》、《媽媽的吻》 等眾多作品的優秀流行音樂作品的作曲家,人到晚年,為什么要選擇為中華古詩詞譜曲這么難的命題?“對于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我有一份責任心”,谷建芬說,“我愛孩子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為優秀國學經典的傳承做一點貢獻。所以,趁我還能寫,我要盡己之力給孩子們多留下點東西。”
谷奶奶的音樂育兒建議
1. 孩子愛唱就要鼓勵。
2.在家里可以多給孩子放點背景音樂,游戲時、吃飯時,可以選擇不同的音樂。
3.莫扎特的作品,旋律明顯,和聲和諧,有著出色的韻律和節奏,并且純凈而簡潔,適合孩子啟蒙時聽。貝多芬的音樂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喜怒哀樂皆是旋律。多聽不同風格的作品,能使孩子感受不同的音樂色彩,豐富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能力。
谷建芬簡介
谷建芬,當代著名女作曲家,1935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50年,谷建芬考進旅大文工團擔任鋼琴伴奏。1952年入東北音專(現沈陽音樂學院)主修作曲,師從霍存慧、寄明等。1955年畢業后,分配到中央歌舞團(現中國歌舞團),主要從事舞蹈音樂創作。代表作品:《滾滾長江東逝水》《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歌聲與微笑》《媽媽的吻》《綠葉對根的情意》《思念》《燭光里的媽媽》《歷史的天空》《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國》等。
谷建芬職業生涯中獲得榮譽無數,主要獎項有中國“金唱片”獎、“當代青年最喜愛的歌”獎、文化部“音樂舞蹈作品”獎、“中國音樂電視96MTV大賽作曲”獎、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國際流行音樂作曲”獎、聯合國教科文“亞太地區優秀音樂教材”獎等。(新聞晨報/陳默)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大約在14世紀,歐洲出現了一種在多弦樂器上加鍵而成的擊弦古鋼琴——克拉維卡琴。這種古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