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屬于民族拉弦類樂器,其發音特點是弓子來回運動,弓毛(馬尾)與琴弦摩擦使琴弦產生振動,通過琴碼以及蛇皮傳遞由琴筒將聲音放大、共鳴。由于二胡的構造及發音特點,從而決定了二胡在演奏中的力度方式。
一、二胡琴弦的振動特點
根據物體振動的物理屬性,當一根琴弦受到外力策動而產生的振動稱為受迫振動;琴弦由于自身的彈性關系,當外力去掉后還能繼續振動(因琴弦內部作用而產生的振動)則稱為固有振動。只有當這兩種振動產生共振(振幅為最大時),琴弦發音就純凈、優美。
胡琴弦的振動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弓毛(馬尾)對琴弦的壓力和弓子的運動。這兩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琴弦才可發出聲來。因此,二胡演奏中的力度問題就是通過改變琴弦的張力以及弓毛(馬尾)與琴弦之間的摩擦力的大小而達到不同藝術表現的需要。
1、琴弦的張力變化在左、右手中的不同體現
二胡演奏中要改變弦的張力有兩個方面的因素,這是根據左、右手不同的“操作”形式決定的,即左手手指的指壓和右手運弓時弓毛(馬尾)對琴弦的壓力。左手手指按弦時手指對弦的壓力使弦或多或少地改變了張力的大小,特別是揉弦(無論是“壓揉”還是“滾揉”)指壓的大小能夠較明顯地改變弦的張力,從而在力度上有變化。另外左手換把時,特別是“跳把”,左手手臂上、下移動(尤其以從低把位移至高把位最為明顯)產生的擺動力量由手臂傳遞給手指指關節而作用于琴弦,這種“擺動力”同樣可產生一定的力度。
上面提到了弓毛(馬尾)對琴弦的壓力,這主要指右手運弓的力度控制,要使弓毛(馬尾)改變對琴弦的壓力,就必須適當調整右手手指對弓桿和弓毛的“繃”的松緊程度,這樣做,也必然要使整個右手的力量集中于食指、中指和無名指。
2、弓毛(馬尾)與琴弦之間的摩擦力
右手運弓使弓毛(馬尾)與琴弦之間產生了摩擦力,當然這種摩擦力得力于“松香”的粘合作用。摩擦力的大小一方面跟弓毛與琴弦的壓力有關,另一方面與運弓速度也有關系,只有二者相結合,才可改變弓毛與琴弦之間的摩擦力,從而使演奏力度有變化。在運弓時,拉弓與推弓以及外弦與內弦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力度。一般地說,拉弓時容易達到較大的力度,而推弓則不易做到。從弓段來看,由于右手持弓的方式和肘部及手臂張合用力習慣等因素,無論是拉弓還是推弓,弓根和中弓部分容易增大力度,增加摩擦力,而弓尖部分往往很弱,不易產生強的摩擦力。就兩根弦而言,拉、推內弦容易產生力度,此時右手中指和無名指容易“繃緊”弓毛,增強摩擦力;當拉、推外弦時,右手只能“托”著弓子走,頂多食指向下壓弓子增加一點力點,其力度不如內弦時好控制。運弓速度的快慢也是改變力度大小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如慢弓的“音頭”那一剎那,弓子快速“啟動”就會產生爆發力,力量加大,聲音飽滿、扎實。
二、二胡演奏中力度的技術處理
1、慢弓的力度
演奏慢弓是二胡的基礎,同時又是一種不好掌握的技術。這其中主要是力度的控制問題。慢弓因為“慢”就無從以加快速度而達到一定的力度(“音頭”除外)。二胡的運弓講究“一條線走”俗話說的好:“會拉一條線,不會拉一大片”。這里的“一條線”就是要求運弓平直,否則就是上下前后搖動(“一大片”)。
按常理,二胡的弓子走向以第一種為好,它比較合乎生理機能的活動規律。但是筆者認為:在慢弓演奏中若追求力度變化,可適當調節一下弓子走向。拉弓時弓子略向下傾斜,而推弓時弓子略向上傾斜。
這樣運弓時,右手無論拉弓、推弓都能產生一種向下的“重力”,而這種“重力”就加大了右手的弓壓(弓毛對琴弦的壓力)和弓毛與琴弦之間的摩擦力。
2、揉弦的力度
揉弦又稱“吟”、“猱”,都是從古琴演奏中引用過來的。一般情況下,二胡的揉弦有兩種方法:其一是借鑒小提琴的揉弦方法“滾揉”;其二是壓揉也稱“顫指法”。前者既改變弦的張力,又改變一定的弦長(手指上下微小移動);后者只改變弦的張力。當然,改變弦的張力的大小以及采用揉弦的方法應依所演奏的曲調風格而決定。
綜上所述,二胡演奏的力度變化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右手運弓的方式和方法,即弓壓與弓毛與琴弦之間的摩擦力加上運弓的速度。不同的力度要求不同的處理,如演奏“pp”的力度時右手運弓要平穩,弓桿輕貼琴筒而緩行;而演奏“ff”以及“sf”的力度時右手手指對弓桿與弓毛的支撐力要加大,從而產生極大的弓壓與摩擦力等等。另外要處理好力度問題,也不容忽視合理運用各個弓段以達到所需的力度。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