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人民大會堂沒有做大型交響音樂會場館之前,不少人并沒真正享受過現場音樂的美妙魅力;在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南京文化藝術中心、紫金大戲院建成之前,南京市民幾乎沒法體驗接軌國際的專業音樂會是如何“高大上”的;現在正在建設中的江蘇大劇院,讓音樂愛好者們有了新的期待……正是這些越來越專業的演出場館的出現,培育了南京市民對于高雅藝術的鑒賞能力。放松身心聽一場音樂會,成為更多南京人娛樂生活的選擇。
場館:從食堂到專業音樂廳
余瓏,著名低音提琴演奏家,退休前曾任江蘇交響樂團副團長。作為南京音樂界元老級人物,余瓏見證了南京音樂廳的變遷史。余瓏告訴記者,上個世紀70年代末江蘇省歌舞團管弦樂隊組建,他們的演出場地主要在位于洪武路的演藝學校小劇場內,“樓上樓下加起來300多個位置,票價只有幾塊錢,包場居多,個人買票的很少。”另外,楊公井附近的人民劇場和長江路的人民大會堂,也是樂團經常演出的場所。
上世紀80年代也有高雅藝術進校園的演出,余瓏回憶,在高校演出大部分是在食堂,撤掉點凳子,幾十個人坐下來就演。“南航(老校區)條件稍好些,在排球館里演。當時哪能追求什么音響效果,有個場地,有人聽,就不錯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南京各大高校幾乎都擁有了專業的音樂廳,在食堂聽音樂會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音效:音罩設備越發國際化
到2000年之后,南京各大音樂廳都進行了升級。隨著南京文化藝術中心、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紫金大戲院等場館紛紛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型交響樂演出更為專業化。“這些新建的場館舞臺很大,建設時分別投入幾十萬加裝音罩設備,使得音響效果符合專業音樂會要求。我們以前演出沒有這些專業設備,就自己在舞臺上搭一些擋板聚音,效果完全沒法比。尤其是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完全是按照正規音樂廳來設計的,可以說是和國際接軌。”
環境:坐椅升級保證演出質量
另外,各大音樂廳坐椅的升級,也保障了樂團的演出質量。“以前老舊的演出場館是那種可翻轉的木質坐椅,我們在臺上演出,只要有觀眾起身,坐椅就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響,影響樂手們發揮。后來,南京幾乎所有音樂廳都把坐椅進行了升級,改成了柔軟舒適的坐椅,既不會發出雜聲,觀眾欣賞音樂會時坐得也更舒服。”
業內聲音
上世紀80-90年代:觀眾逐漸接觸了解高雅音樂的階段,對演出場館的專業要求不是很高。欣賞音樂會地點主要集中在:洪武路演藝學校小劇場、人民劇場、南京人民大會堂、大行宮會堂等。
2000年之后:欣賞音樂會地點主要有:紫金大戲院、南京文化藝術中心、各大高校專業音樂廳。
現在和將來:觀眾欣賞水平越來越高,他們期望更大規模、更專業化、國際化的音樂廳出現。欣賞音樂會地點:正在建設中的江蘇大劇院、不斷更新升級的各大音樂廳等等。
南京音樂廳“成長”史 陽春白雪越來越被接受
今年65歲的退休教師劉國民是高雅音樂愛好者,近年來,每年12月31日,他都會買兩張新年音樂會的門票,和老伴一起去聽音樂會跨年。“這已經成為我的習慣,過去都認為交響音樂會是陽春白雪,但聽了幾年,我覺得是一種享受。”
劉國民說,多年來,南京音樂廳越來越完善,音樂會的質量越來越高,票價卻沒怎么漲。“如今最便宜的票也就幾十塊錢,老百姓花得起。和那些動輒幾百幾千的明星演唱會門票相比,聽音樂會性價比真的很高。”
觀眾欣賞禮儀不斷提高
資深樂迷張先生深切感受到,南京人越來越懂音樂了,越來越雅了。“上世紀90年代聽音樂會,場館里經常有小孩走動,甚至趴到舞臺前玩鬧,大人們往往嗑著瓜子,還有交談聲、手機聲……現在大家去聽音樂會不是附庸風雅,而是真的喜歡,真的懂音樂。觀眾都很注重欣賞禮儀,演出時觀眾席上秩序很好,沒有雜聲,也沒什么人走動,鼓掌的節奏也掌握得很好。”(金陵晚報/鄭璐璐 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