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潮汕人超過百萬,潮汕美食是不少人的至愛,潮語合唱藝術能贏得觀眾青睞嗎?4月18日,在香港葵青劇院,汕頭愛樂合唱團與香港中樂團聯袂演出的“唱和潮樂”音樂會上,觀眾用熱烈掌聲給出了答案。
當晚,香港著名潮汕籍作曲家兼指揮家郭亨基瀟灑地揮動指揮棒,技藝精湛的香港中樂團一絲不茍地演奏,汕頭愛樂合唱團以最地道的潮汕方言演唱了《潮汕頌》、《俺是潮汕人》等作品,“潮味”十足的僑鄉之音,不僅讓現場700余名觀眾盡情分享了潮語合唱藝術的獨特魅力,更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鳴——除了不斷的掌聲,觀眾隨著演員哼唱的歌聲也不時在耳邊輕輕飄動。
舞臺上,郭亨基充滿激情與活力,很難相信他竟是癌癥患者。演出前朋友談起他,充滿敬佩之情,大家都認為樂觀豁達的心態,是他戰勝疾病的一大法寶。這次演出的曲目大都是郭亨基編曲,展現出他多年研究潮汕傳統音樂,并探索與現代中樂、合唱、詩詞結合的成果。演出節目換場時,他用洪亮而富有磁力的聲音簡單介紹了他的創作感受:潮汕文化歷史悠久,希望推動潮汕音樂普及化,所以這次演出所選曲目是近二三十年潮汕題材的通俗歌曲……
“潮汕人就是膠己人。”合唱歌曲帶有濃郁的潮汕方言特色,熟悉詞意的觀眾露出會心的微笑,臺上臺下一種同鄉人親近的情感彌漫劇場,打動著每一個人。
環顧劇場,不乏銀發觀眾。已進入耄耋之年的香港合唱團協會主席費明儀、香港著名指揮家劉孝楊等香港音樂界重量級的人物前來捧場。中場休息時,記者身邊80多歲的王美兒說,她離開潮汕家鄉已經60多年了,其間很少回去,聽到潮汕大鑼鼓格外高興,舞臺上熟悉的鄉音勾起她對往日的回憶,特別是想起了小時候的生活情景。
潮汕音樂也有年輕的知音。中國音樂學院博士研究生、香港演藝學院音樂碩士楊偉杰自稱是出生在香港的潮汕人,他正在研究與潮汕音樂有關的課題,所以對這場演出如何呈現潮汕音樂藝術十分期待。他對記者表示,演出很不錯,很高興欣賞到除潮劇之外的又一潮汕藝術表演形式。
“俺是潮汕人,俺是潮汕人……”包括返場,《俺是潮汕人》演了兩次,都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很多觀眾也跟著唱了起來,一派港汕一家親的和諧場景。
這一天,汕頭愛樂合唱團的3位發起人——團長林一娜、首席策劃陳小巖和已離開汕頭卻仍心系該團的深圳保利劇院總經理曾若明更是激動,這個非職業合唱團恰逢成立15周年,他們均認為這場港汕兩地的文化交流演出,是一次最好的團慶方式。
林一娜說,雖是業余團體,大家各有自己工作,但共同的藝術愛好把80余名團員凝聚在一起,很多時候是湊錢排練和演出,但大家特別開心。汕頭愛樂合唱團每周排練兩次,還聘請海內外著名音樂家永儒布、郭亨基、任寶平等為藝術顧問,排練和演唱過300多首藝術歌曲。近年來,在郭亨基等知名音樂家的指導下,該團致力于現代合唱表現形式和地方傳統文化元素相結合的藝術探索,排練演唱了一批潮語合唱藝術歌曲,填補了潮語合唱的空缺,開創了潮語無伴奏合唱的先河,贏得了專家和海內外觀眾的好評。由該團首演的《俺是潮汕人》等潮語合唱歌曲已經在潮汕地區廣為傳唱。
15年的不懈堅持,汕頭愛樂合唱團如今已名聲在外,曾與中央民族樂團、廣東民樂團、內蒙古廣電合唱團等進行交流演出,此次是受香港中樂團之邀來香港演出的。能夠與享譽中外的香港中樂團交流合作,汕頭愛樂合唱團的團員們興奮不已,汕頭市政府及文化部門也給予了很大支持。
中國合唱協會副理事長、廣東省合唱協會會長陳光輝說,目前全國有很多自發組織的合唱團隊,僅廣東就有上萬個,其活躍百姓文化生活的作用不可小覷。汕頭愛樂合唱團獨具特色,對潮汕地方音樂的拓展作出了一定貢獻。
香港中樂團行政總監錢敏華表示,香港也有很多樂團是非職業的,同汕頭愛樂合唱團一樣對音樂充滿熱情。這場演出的一些作品很有特色,香港中樂團以后還會演下去。
中國高校合唱委員會主席任寶平認為,汕頭愛樂合唱團能夠不斷推出新作,這在全國非職業合唱團隊中難能可貴。這場演出的編排獨具匠心,音樂很有審美價值,強調旋律的美感,音調優美而古雅。他們把潮汕音樂典型的旋律進行改編、提升、創造,既繼承傳統,又有創新思維,應該創造機會到內地其他省市去演出。
多次在國內外的合唱節上擔任評委的任寶平還坦言,我國的合唱團隊雖然很多,但與一些國外的非職業合唱團隊相比,面臨著不識五線譜、音準不好等問題,需要得到重視并加以改進。(中國文化報/隗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