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各種傳統文化活動多起來了,為文化傳承搭建了重要平臺。不過,這其中的不少文化活動,往往熱衷于廣場人海戰術,追求的是數量龐大、聲勢浩大,奪人眼球,卻與文化本身的特質背道而馳。比如說,浙江遂昌前幾天就召集了1萬人在廣場上齊唱昆曲《牡丹亭》,還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只是,1萬人唱《牡丹亭》,讓人感覺到的不是昆曲的婉約和唯美,而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滑稽,而那個吉尼斯紀錄,也讓人備感無聊荒唐。
如今,一些傳統的文化活動在廣場上多起來了,它們無疑活躍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也是一種很好的文化傳承。但我們也注意到,一些廣場傳統文化活動,更強調場面、熱鬧,動不動就沖擊個吉尼斯,卻少了文化應有的內斂、內涵。“百人齊舞”“千人齊奏”“萬人齊唱”,場面恢弘,氣象萬千。你搞一個“千人齊奏葫蘆絲迎春耕”,我就搞一個“萬人齊拉二胡慶佳節”,無論什么文藝形式,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拉上一大群人,轟轟烈烈、群情激昂地熱鬧一番,而很多這樣的“吉尼斯活動”,與傳統文化本身的格調卻是大相徑庭的。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昆曲《牡丹亭》,柳夢梅與杜麗娘的愛情悲劇令人感慨唏噓。然而,當一萬人聚集在廣場上齊唱《牡丹亭》,一萬個杜麗娘,一萬個柳夢梅出現在你面前,那是一種怎樣“壯觀”的景象?很顯然,昆曲那種九曲回腸、細膩婉轉,已經被集體式的喧囂、張揚、粗鄙完全遮蔽了。這樣的《牡丹亭》,讓人不忍卒聽,甚至成為一種殘忍的褻瀆。本想弘揚傳統文化,卻變成了徹底的解構與傷害,不知道湯顯祖聽到這樣的《牡丹亭》,會是一種怎樣的滋味。更離奇的是,這個“規模最大的昆曲齊唱活動”,還創下了大世界吉尼斯紀錄!這種用數字堆砌出來的之最,對一個城市而言,到底有怎樣的價值呢?
近年來,傳統文化熱席卷全國,這當然是令人欣慰的好事。但也有一些人熱衷于把弘揚傳統文化作為一項機械式的“工程”,追求的是規模宏大,轟動效應,人海戰術便成為習慣性動作。這樣的所謂傳統文化活動,不但扭曲了傳統文化內涵,而且消解了傳統文化精神。比如說,現在很多地方熱衷于漢服熱、漢式成年禮,追求規模龐大的同時,對其規制、細節、程序卻缺乏深入研究,更缺乏文化反思,往往牽強附會、生搬硬套。
說嚴重一點,那些不合時宜、不符合文化本身特點的廣場人海戰術,是另一種政績作秀,沾染了這個時代的浮華、空洞,助推的是文化浮躁癥、虛無癥。打著傳承文化的幌子,卻掏空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實在傷害傳統文化。而且,人海戰術還掀起了一種運動式文化,吹起了一個個巨大的肥皂沫,不僅無法感動人心,甚至還濁化心靈。
文化傳承,本是水滴石穿的過程,講究的是潤物無聲。比如說,一曲《牡丹亭》,一曲《二泉映月》,本適合人們在一個特定的舞臺,甚至就在一個偏僻的角落細細品味,在如今這個功利化的時代,這些傳統優秀作品中的審美情趣,本可以為人們的心靈提供深沉的慰藉,只是,在喧囂的人海戰術面前,這些傳統藝術已經成為可以任意批發、復制的大宗商品,那種婉轉、雅致,已經伴隨著空洞的浮華消失得無影無蹤。
文化審美,常常是個體的、優雅的,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那種詩意的、寫意的審美,不是都可以拿到廣場上“萬人齊唱”的。寧靜與優雅,清新與質樸,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精髓,需要我們懷抱虔誠與敬畏。弘揚傳統文化,首先要“有文化”,要有最起碼的文化審美素養,否則,就會用傷害文化的方式來“傳承”文化。其次,要克服功利心態、實用主義、運動式的傳承方式,想一網打盡,做一錘子買賣,注定了事與愿違。為了弘揚傳統文化,適當進行一些廣場造勢有其必要,但我們不能把什么東西都往里面裝,更不能盲目追求數量規模。文化傳承需要踏踏實實的呵護,需要給傳統文化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靠千人、萬人的人海戰術弄個吉尼斯,以為這樣就能弘揚傳統文化,說輕點是幼稚、“沒文化”,說重點就是在戕害文化!(新華日報/賈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