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13年5月投入使用的馬林斯基劇院新舞臺,總面積近8萬平方米,可容納2000名觀眾。
馬林斯基大劇院坐落于俄羅斯圣彼得堡心臟部位的一條寬闊馬路上。外墻刷以薄荷綠,內部則以精致的白、灰、黃金色裝飾,雅致和壯麗兼具。去年,馬林斯基大劇院旁新增了一座玻璃石灰石建筑——于2013年5月投入使用,總面積近8萬平方米,可容納2000名觀眾的馬林斯基劇院新舞臺。兩者都是名揚世界、有“芭蕾航母”之稱的馬林斯基大劇院芭蕾舞團的大本營。新舞臺的到來,為芭蕾舞團增添了不少變化。
7月28日至8月16日,馬林斯基大劇院芭蕾舞團將至英國倫敦舉辦為期半個多月的演出季,上演包括《羅密歐與朱麗葉》(1940年版)、《天鵝湖》(1950年代版)、《仲夏夜之夢》(喬治·巴蘭欽版)以及全版《灰姑娘》在內的8部芭蕾作品。英國《電訊報》記者莎拉·克朗普頓(Sarah Crompton)親入大劇院幕后,細究“馬林斯基是怎樣煉成的”。
“手臂傳給手臂,腿傳給腿”
成立于1740年代的馬林斯基大劇院芭蕾舞團,一貫盛產世界級芭蕾舞明星。尼金斯基、安娜·帕夫洛娃、塔瑪拉·卡莎維娜、魯道夫·紐瑞耶夫等一長串名字,因劇院得名,也為劇院鑲金。他們的照片至今還掛在大劇院墻上,精神亦徜徉于大劇院走廊里。“當我穿行于這座古建筑,當我踏上舞臺,望見主吊燈,當我走入后臺,看見空空如也的箱子,我常情不自禁感到一股上涌的正能量。” 現年29歲的大劇院首席舞者符拉迪米爾·什卡亞諾夫(Vladimir Shklyarov)說,“回頭看那些歷史上的舞者,我仿若看見了芭蕾的未來。”
作為世界上影響力最廣的芭蕾舞團之一,馬林斯基擁有堪稱巨大且涵蓋每個歷史細節的保留劇目儲備:從彼季帕的古典芭蕾,到前蘇聯時代,甚至是威廉·福賽斯、韋恩·麥克格雷格等為其新編的當代作品。對馬林斯基來說,直面芭蕾最好的態度是“傳承”,“手臂傳給手臂,腿傳給腿”。從老師到學生,從資深舞者到新生代,他們以一種近乎宗教信仰般的虔誠傳承著芭蕾事業。
此次倫敦之行,馬林斯基大劇院芭蕾舞團的演出規劃是古典與當代作品并置。“馬林斯基就像一個奉行‘折中主義’的迷人混合體。”克朗普頓如此評價說。但對2011年被任命為大劇院副院長,且歷經馬林斯基劇院新舞臺落成等“劇變”的尤里·法帝夫(Yuri Fateyev)來說,操持這樣一個“芭蕾航母”并非易事,“當領導簡直太難了。”尤其是當網絡平臺越來越開放,公眾對俄羅斯芭蕾舞界復雜的“政治性”有了越來越透徹的了解時,這種難度愈加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