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次的保養
細部清潔:配合管體的清潔,話用音孔清潔棒在按鍵的下側、間隙等部位作細部清潔。
●每月一次的保養
按鍵的檢查:檢查按鍵狀況是否靈活,可以用一把小毛刷或廢舊毛筆清楚間隙部位的污垢,檢查按鍵是否靈活,螺絲是否松動。鍵潤滑油的使用在按鍵螺絲部位滴上少量的鍵潤滑油(KEY OIL),不需要把螺絲松開。也不要滴得大多,一兩滴即可,然后活動按鍵若有沾在管體上要擦拭干凈。音孔的清潔:請用音孔清潔清除按鍵音孔上的污垢。
●每年一次的保養
送至專業樂器店做保養(全面保養):專業人員會幫助你測試皮墊有無漏風,并更換皮墊。同時,進行全面清理。(包括螺絲、軟木、按鍵等)
●電鍍處理的單簧管護理
電鍍處理的單簧管在經過一段時間后,會有表面變色的情形發生,這對吹奏來說沒有影響,只要加以擦拭就會恢復原來的光澤。
●噴漆類:使用LACQUER POLISH噴漆清潔劑
●鍍銀類:使用SILVER POLISH鍍銀清潔劑
●金屬類:使用METAL POLISH金屬清潔劑
還有如果一旦出現了問題不要自己亂弄亂掰,因為各廠家的樂器質量不統一,法國品牌BUFFET的樂器一定要返廠去修,否則會越修越壞。
學習
其實在各類樂器中,單簧管對學習者的先天條件要求是較低的。作為一種管樂器,它不像弦樂類樂器以及鋼琴要求一定的“童子功”,即成年后手指的靈活度下降造成可塑性降低不利于練習,而又不像大多數其它管樂器對肺活量有較高的要求。單簧管需要的肺活量不但比小號、長號等銅管樂器或薩克斯等大型木管小,甚至因為演奏口型等因素,比長笛等木管樂器的用氣量還要少(長笛不是包含整個笛頭,因此氣息利用率較黑管低)。因為這個原因,單簧管適合換牙后兒童開始,往后任意年齡段的人學習,無論男女老幼,都可以輕易體會到學習單簧管的樂趣。事實上,只要心肺功能正常,上牙基本整齊(下牙由于在演奏時被下唇包住,影響不大),就適合學習黑管!
開始學習任何樂器,即便作為業余愛好學習,都應當聘請家教或者參加學習班,黑管學習也不例外。由于各地黑管教學情況的巨大差異,黑管起點站在此不提供詳細的指導,但原則上應當聘請黑管教學經驗豐富,并擅長演奏的老師,相對而言會比簡教多種樂器的老師更好,不過在專業院團工作的老師或者演奏員通常除了黑管外還擅長薩克斯教學。
2發展概況單簧管在國內被人們習慣地成為“黑管”,而在香港、臺灣等地區則稱其為“豎笛”,英語Clarinet譯音為“克拉林奈”,意大利語Clarinetto,法語為Clarinette,德語為Klarinette國際上統稱為“克拉爾奈特”。這種樂器使用一枚簧片使樂器發音,為西洋木管樂器之一,產生在十七世紀末葉,起源于古希臘,于十九世紀末葉傳入中國。
最初的單簧管是歐洲古代的一種叫做蘆笛的樂器,呈圓柱形,沒有按鍵,也沒有喇叭口,只有七個音孔。后來,蘆笛漸漸演變成了單簧管唯一的直系祖先——沙呂莫管(又翻譯成夏呂莫管)。隨著音樂的發展,這種樂器也得到了不斷的改進。據有關資料證實,第一個改革這種樂器的人是德國的一位樂器制造師,名叫約翰·戴內(Johann Denner 1655-1707)。約在1700年左右,他在樂器管上安裝上了兩個鍵子(一個是由左手食指控制的a1音鍵,一個是由左手拇指控制的十二度泛音鍵,后者和今天作用不同、泛音鍵與a1鍵同時按下后得到b1音)和一個喇叭口,這就是最早由戴內改革發明的兩個鍵子的單簧管。從此,便打開了單簧管發展的道路,后經巴托爾特將樂器管身延長,并增加第三個鍵子(低音e、打開十二度泛音鍵后得到b1音,此時泛音鍵開孔位置也更靠下,與前方a1鍵同時按下后得到降b1音);德國樂派創始人約瑟夫·比爾(Joseph Beer 1744-1811)在樂器上安裝了第四個和第五個鍵子,增加了四個音(低音升f,降a,十二度泛音為升c2,降e2);到1791年由法國單簧管演奏家,巴黎音樂學院第一批器樂教授,格扎維埃·勒費福爾(Jean Xavier Lefèvre 1766-1829)給這一樂器增添到第六個鍵子(升c1,這是歐洲大陸的情況,但在英國為一個由右手食指控制的側鍵,起到a1和b1之間的顫音作用)。至此,對單簧管這一樂器的改革歷經一個世紀,從戴內到勒費福爾等人歷盡艱辛,使單簧管發展到六個鍵子。這個時期單簧管的演奏技術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就在這個時期,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年)創作了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并且首先將單簧管應用于樂隊。與此幾乎同時,還有德國曼海姆樂派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施塔米茨父子(J.Stamitz 1717-1757和C.stamitz 1745-1801)大力發展了單簧管藝術,小施塔米茨更為單簧管創作了二十余首協奏曲。
1812年,經著名的單簧管演奏家繆勒(Iwan Mueller 1786-1854)的潛心研究,成功的研制出能夠演奏各種調式的十三鍵單簧管,這種新結構的單簧管使演奏者在技巧上獲得了很大的發展,深受人們的贊譽。后來又經Oskar Oehler作了進一步的改進使之更加精巧,并形成了歐勒體系(Oehler system)。當今,德國、奧地利單簧管演奏家大多采用歐勒體系的樂器。
1839年,著名的單簧管演奏家、巴黎音樂學院教授、法國樂派重要人物克洛澤(Hyacinthe Eléonore Klosé 1808-1880)和法國著名的樂器制造商路易·奧古斯特·布費(Louis-August Buffet 1816-1884)兩人一起做了大量改進十三鍵單簧管的工作。他們在引進勃姆(Theobald Boehm 1794-1881)為長笛創造發明的活動圓鍵體系之后,使單簧管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并與1843年在歷史上第一次推出了勃姆式單簧管,后來又結合安迪爾(Andir 1840-1876)精湛的制作理念與工藝,最終形成勃姆體系(Boehm system),尤其單簧管的基本構造很大程度上源于Andir單簧管。當今世界絕大多數演奏家使用的單簧管都為勃姆體系。雖然這一樂器在近代還有新的改進,但從1843年至今歷經一個半多世紀,克洛澤發明的這種勃姆體系單簧管的基本構造一直保持到現在。
彩色單簧管f19世紀初,貝爾曼先生(Carl Baermann 1810-1885)出版了自己的《單簧管演奏法》(Vollständige Clarinett-Schule),這是全世界最杰出的單簧管教程之一。19世紀末,羅扎諾夫(Sergei Lozanov 1871-1937)和羅賽(Chrysogone Cyrille Rose 1830-1902)等人又分別出版了自己的單簧管教程,尤其是羅扎諾夫,開創了音樂學院的單簧管專業教學,為單簧管學生們開辟了正規的學習之路。而羅賽繼承并發揚廣大了他的老師 - 巴黎音樂學院克洛澤的單簧管教學方法,并為推廣及規范勃姆體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演奏
單簧管是氣鳴樂器。廣泛應用于管弦樂隊、軍樂隊、爵士樂隊和輕音樂隊等。屬于木管樂器。中國俗稱黑管,有17~23鍵的各種勃姆制單簧管。
⑴記譜與音域:單簧管是移調樂器,用高音譜表記譜,記譜音域為e-e⑷。
⑵音色與音量:低音區,常被稱作“表情音區”,其發音低沉、濃郁、有戲劇特色;高音區音色純凈、明亮、富麗而圓潤;中音區的音色無明顯個性,發音較柔弱,能與很多樂器的音色相融合;最高音區發音尖刺、狂野,帶有呼嘯聲。除了極高音區不能弱奏外,單簧管其他各音區都能控制自ppp至ff的音量幅度變化;中音區也能達到ppp至mf的變化幅度。
⑶演奏技巧:單簧管也是一件很靈敏的樂器,除了在演奏斷音方面不如長笛那樣流利迅速外,演奏旋律、音階、琶音、跳音則相當出色。它能輕松地演奏連、斷音結合的各種光輝華麗的樂句, 這些方面可以與長笛相媲美。
單簧管奏斷音,三種吐音法都能使用,而最容易的、也最常用的是單吐法,用單吐奏斷音自然不能太快。在單簧管上的任何音區可輕松地演奏顫音和震音。
⑷配用哨片:單簧管必須配用哨片才能震動發聲,如果在使用過程中哨片破損就會使單簧管不能發聲或發出尖嘯的聲音。現代哨片有多種型號:1號(新手或者幼齡者使用)2號(入門者或吸氣不足者)3號(通常的哨片,一般通用)
昵稱:在大陸稱之為“黑管”;黑管,或克拉管(意大利語為Clarinetto,西班牙語為Clarin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