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梨園戲?qū)嶒瀯F團長曾靜萍席地抱腿坐在地上,聽著觀眾們熱烈地討論著一個星期來的觀劇感受。兩個小時前,《董生與李氏》剛剛在樓下的梨園古典劇院演完,在舞臺上風情萬種勾人攝魄的曾靜萍,此時已素顏朝天,躲在角落當一名聽眾。這個只是在梨園戲劇團頂樓露臺搭出的大房間,此時被擠得滿滿當當,房間里飄散著面線糊、魚丸湯和油條的氣息,當?shù)氐奶厣〕酝凉S凍散亂地堆在桌上,剛剛端上來的元宵湯圓則冒著騰騰熱氣。墻上的指針已經(jīng)快指向午夜12點,但大家都還談得意猶未盡。
從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三,這群50多人的觀眾隊伍,自費從天南海北飛到泉州,看完了5天7場演出,有一部分還會繼續(xù)多呆兩天,為了最后一場的《王魁》。他們把自己命名為“老戲療養(yǎng)團”,雖然有個“老”字,但團員們卻大多三十幾歲,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不錯的收入,其中也不乏在讀的大學生。這已經(jīng)是這個隊伍連續(xù)第三年組團來泉州看戲。雖然,舞臺上唱的閩南語,他們?nèi)徊欢?/P>
兩天后,是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也是泉州一年一度最熱鬧的日子。而在2月13日,“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開幕式及系列活動拉開序幕。早在2013年8月,泉州就與韓國光州、日本橫濱共同當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編注:由中日韓三國共同發(fā)起評選)。因為今年情人節(jié)和元宵節(jié)“碰頭”,很多城市早已是鋪天蓋地的玫瑰花,但泉州城卻依舊是每年照例的滿城花燈。那一天,幾乎全城百姓傾巢出動,趕去梨園戲劇院所在的新門街上看燈。平日里安靜的新門街這一晚寸步難行,兩公里不到的路上掛滿了各色如今難得一見的手工花燈,這些花燈,是泉州引以為傲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是泉州人多年不曾放棄的生活傳統(tǒng)。
梨園古典劇院那一晚上演的不再是梨園戲,而是日本橫濱帶來的尺八、津輕三弦等傳統(tǒng)樂器專場,要走進劇場看這場演出,必須穿過洶涌的人潮。而劇院不遠處的舊面粉廠此刻也人山人海,民俗意味濃郁的“文化嘉年華”熱烈進行。2月14日,“活動年”重頭戲“古城文化復興計劃——泉州西街首期項目”在這里啟動,泉州古城最核心的古老西街將面臨改造。與此同時,“泉州當代藝術(shù)展”也一起開幕。未來,這個古城邊緣的面粉廠將改造成為泉州的當代藝術(shù)館,這個項目的發(fā)起人,正是出生于泉州、享譽世界的當代藝術(shù)家蔡國強。
此時的西街(泉州市區(qū)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qū)),開元寺前依然人來人往,整條街都被元宵湯圓和春餅的濃烈氣息包裹。破舊的老宅和蓄勢待發(fā)的當代藝術(shù)館,安然無事地共存在一條街的兩頭。
對于泉州來說,這是一個特殊的元宵節(jié)。因為去年8月,這個偏居閩南一隅的古城,擊敗了蘇州、杭州、黃山、西安、咸陽等9個遠比它知名的城市,成為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和它一起獲得這個榮譽的,還有日本的橫濱和韓國的光州。元宵開幕的系列活動,正是政府給這座城市的隆重慶典。未來一年,還將有近100場活動陸續(xù)展開。
但對于泉州人來說,這只是又一個尋常而熱鬧的元宵節(jié)——南音和梨園戲每天都咿咿呀呀地唱著,木偶戲在街頭熱烈演著,關(guān)帝廟和天后宮的香火旺旺地燒著。入夜了,上街人擠人地賞一遍花燈,吃一碗傳統(tǒng)花生芝麻餡兒的湯圓,這就是這個城市從小到大帶給他們的節(jié)日狂歡。這么多年,始終未變。
而對于上海、杭州、北京天津那些千里迢迢趕去泉州看戲過元宵的觀眾們,這個元宵節(jié)和前兩個元宵節(jié)一樣,對他們有著說不清的吸引力。除了能看到直追宋元的梨園戲和南音,在這座不大不小城市的很多角落,還有紅磚竹椅的古厝茶室,有幾代傳承的手工小吃,有不期而遇的古老建筑和滄桑街巷。
也許更重要的是,在這里的日子,能讓他們想起自己能夠拉著兔子燈滿街走的兒時生活,喚起那些早已依稀模糊的城市記憶和傳統(tǒng)情懷。
就像連續(xù)幾年都去泉州的元味所說的:“實際上,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心靈世界的外化,之所以現(xiàn)在會像候鳥一樣,每年這個季節(jié)來泉州看戲,歸根結(jié)底不是那個八百年遺響的歷史厚度,也不是輕歌曼舞的梨園雅韻,而是這里有一批人和他們的心——臺上的臺下的他們熱愛著自己的家鄉(xiāng),眷戀著自己的文化,這才是薪傳之魂。”
去泉州過個元宵,趕個文化集,不是因為“東亞文化之都”之稱,而是因為在泉州,一切傳統(tǒng),都是活著的。(東方早報/潘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