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整合上海報業集團后,上海在文化改革領域做出重大舉措:今年3月底,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SMEG)將與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SMG)合二為一,走上市場化和資本化運營的道路。
上海這一實踐響應了發動和依靠國資、民營及外來資本共同參與文化建設的改革理念,該理念是上海2014年文化工作會議的亮點之一。放眼春節前后全國各地召開的文化工作會議,不僅理念更新、多有亮點、措施具體,更能看出各省探索各具特色的文化發展之路的努力。
加快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
今年,改革將是各地文化工作的聚焦點,多數省份在繼續強調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同時,更加以人為本,深入探索文化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對上海、河北、湖南、內蒙古等地來說,公益性文化單位引入法人治理結構是今年文化工作的新現象。河北今年將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湖南將培育和發展文化行業協會、中介組織等社會力量。今年,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將建立理事會。
簡政放權、變“辦文化”為“管文化”將成為各地文化部門的重要工作。2014年是山西省文化廳的“工作規范年”,該省將按照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要求,進一步完善文化服務各項標準和文化改革發展的相關政策。各地文化立法項目明顯增多,如遼寧的《遼寧省古塔管理辦法》,河北出臺《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實施意見》,《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將立法,浙江將制定落實《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和《浙江省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規范化建設標準》。
公共文化能自助、能上網
以前,公共文化服務載體常常是文化館、群藝館或圖書館,這兩年,流動公共文化服務如圖書車、流動電影院等主動開到了群眾身邊。今年,將有更多的人可以足不出戶,自主選擇文化服務。2014年,在著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的同時,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將更多,數字化、互動性也將成為新特點。黑龍江省圖書館的讀者將在今年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務云平臺區域數據中心”提供的服務,覆蓋全省的多點認證VPN專用網絡也將投入使用。對于山東、四川等地來說,建立群眾評價反饋和績效考核激勵機制,構建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模式是今年公共文化服務的亮點所在。在吉林,文化惠民項目將由專項補貼向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轉變。
今年,上海市群藝館作為該市公共文化服務的“參謀部”,將在資源協調、策展服務、項目推進、對外交流方面給予基層“主陣地”——區縣文化館以扶持,并探索博物館的總分館模式。云南將建立和完善農民演藝協會、農民文化素質教育網絡培訓學校和農村文化產業合作社,讓農民作為文化建設的主體發揮力量。
文藝作品面對大眾、面對市場
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陣地多了、載體新了,文化的內容建設也不能落后。如何加強文藝精品創作,讓更多好作品服務群眾、面向市場?今年初吉林舉辦的吉劇惠民演出周中,吉劇新劇目《方圓之間》收獲了很多好評,這也是吉林今年推動吉劇振興的開始。今年,吉林將推出一臺吉劇精品大戲,推出6至8臺受群眾歡迎的吉劇小戲;扶持民營演藝團組,引導高校演藝資源走出校門。黑龍江將在全省完善文藝作品的題材規劃機制,探索建立包括項目制、制作人制、經紀人制在內的運行機制,更好開拓市場,整合資源。
目前,各地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已進入攻堅期。為了鼓勵院團完善改革,遼寧將在今年研究出臺財政支持直屬轉制文藝院團發展的具體方法。山西也將以山西演藝集團為試點,完善支持轉企改制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的政策。浙江將推進省級改制院團演藝資源的整合。同時,吉林將著力鞏固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成果,完善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塑造合格的市場主體,使轉制院團主動適應“禁奢令”“限娛令”后演藝市場的新變化,轉變發展方式,力爭面向大眾、面向商演市場。
文化產業更開放、更專業
近年來,文化產業發展同質化隱憂明顯,很多文化產業園區不僅內涵趨同,更有惡性競爭的趨勢。今年,各地發展文化產業將嘗試避免同質化,更多和地方文化資源結合發展。如內蒙古、云南將繼續推出民族特色突出的文化旅游項目和產業投資項目;黑龍江將冰雪元素、俄羅斯元素融入到旅游業和特色駐場演出中。陜西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起點,將以此加強文化產業走出去的步伐,和中亞多國展開多項文化交流,包括成立首個陜西文化交流中心、推出“從長安到羅馬”絲綢之路系列藝術展演,打造“絲綢之路文化旅游帶”。
2014年或許將成為文化產業“微時代”的元年。各地出臺了多項政策,支持各種形式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吉林將依托高校和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培育“創客”,孵化小微創意文化企業,希望其成為該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后發優勢。四川將推進包括小微企業在內的特色文化產業集聚,引導和規范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
眼下,文化發展日新月異。無論是電影、網絡視聽、藝術品交易,還是演藝、動漫、網絡游戲,各地都在探尋更加專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自由貿易區成立后的首批“文化試驗”將在今年全面鋪開,嘗試通過8個機制建設,讓文化的活力在此區域迸發。包括探索建立區內文化信息共享機制、信用機制、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制、文化評估機制、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協商治理機制、文化安全審查和反壟斷審查協助機制、市場積極作用于文化資源配置機制和自貿區開放倒逼機制,更快地邁出開放步伐。(中國文化報/邊思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