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9日至20日,宋飛二胡“雙語”教學成果匯報——黃曉晴傳統二胡作品研修匯報音樂會以及“傳統二胡作品教學”專題研討會分別于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歌劇廳和京民大廈成功舉辦。
本次活動由中國民族弓弦藝術中心和中國音樂家協會二胡學會主辦,由著名二胡演奏家、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二胡學會會長、中國弓弦藝術中心主任宋飛教授發起組織。音樂會與研討會作為相輔相成的兩個部分從演奏和理論兩方面呈現了宋飛二胡“雙語”教學模式中對于傳統二胡作品教與學等各方面的研究與探索。
二胡“雙語”教學模式是宋飛教授于二十一世紀初提出,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二胡教學理念與體系架構。“雙語”教學理念把二胡教學分為兩大語系,一種是母語語系;另一種是非母語語系。母語語系中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于二胡藝術現有領域以及在二胡藝術傳承中不能丟棄的所有基因。非母語范疇包括一切中國母語之外的音樂語言。這樣一種教學模式旨在打造一個具有最豐富的信息量、寬闊的兼容量和多維的藝術分辨力的開放式的專業民族音樂教育系統,而不是把所有的知識經驗、藝術積累歸結為一種模式和風格。本次音樂會和研討會則以母語語系中中國傳統二胡作品的演奏與教學為主題。
在宋飛二胡“雙語”教學成果音樂會中,中國音樂學院本科一年級的學生黃曉晴在一個月的時間里,通過導師宋飛教授為其設置的特殊訓練模式,學習了阿炳、劉天華、孫文明三位作曲家創作的十七首具有不同氣質風骨和人文內涵的傳統二胡作品,并在本次演奏會上呈現了其中的十三首作品。來自全國各大音樂院校和各地區胡琴領域的專家、教授以及音樂學家、音樂學子觀看了音樂會,并在第二天的研討會中就傳統二胡作品的教學思維及模式進行了探討。
傳統二胡作品研討會由中國音樂史學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音樂美學學會理事、中國音樂史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修海林教授主持。研討會上,首先由宋飛教授和黃曉晴分別就傳統二胡作品的教與學做出了主題發言。宋飛教授首先強調了傳統作品的學習對于二胡學習者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傳統樂曲學習過程中要注重提升的四個能力,繼而提出了當代學子在當代社會、人文環境的影響下,學習傳統曲目時所呈現的問題,隨后講述了如何使用二胡“雙語”教學模式來思考和梳理傳統曲目的學習方法。作為本次傳統作品教學模式的學習實踐者與成果展示者,黃曉晴從學習的過程、學習中所出現的困惑、對導師教學思維和內容的理解過程以及學習收獲與感想等方面進行了發言。在隨后的研討會命題發言和自由發言中,中央音樂學院的劉長福教授、天津音樂學院的宋國生教授、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的許講德教授、解放軍藝術學院的楊光熊教授、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胡志平教授以及來自全國各地胡琴領域的專家教授就二胡傳統曲目的界定,二胡傳統曲目的教學模式與學習方法,在當代多元文化環境中對于傳統樂曲繼承的重要性以及二胡傳統曲目的發展、風格流變、二度創作等方面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對于在當代社會環境中如何全面、深刻地理解傳統二胡作品,如何確立傳統樂曲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如何系統高效地學習傳統二胡曲目提供了一條可資借鑒的道路。同時,本次活動也是宋飛二胡“雙語”教學系列活動的延續,是在繼地方性風格作品研究、當代大型二胡創作移植作品研究、“二胡精英人才培養”專題研討會以及面向未來——二胡專業人才培養與教學經驗交流研討會后的一次對于傳統二胡作品教學及研修的集中研討,是在二胡發展與傳承以及二胡專業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作出的延續性探討。這一具有時代感、使命感、前瞻性的實踐將持續促進胡琴專業在演奏、教學、理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文/宋菲飛)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高胡 高胡又稱粵胡、南胡。是本世紀三十年代,著名廣東音樂家呂文成將二胡習用的絲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