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4日上午,第75期“國音講壇”在中國音樂學院教學樓舉行。學校邀請到著名民族音樂學者周菁葆教授進行《絲綢之路與中外音樂交流》的學術講座,院長趙塔里木教授出席了該活動。
周老師是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專家,主要著作有《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絲綢之路藝術研究》,《絲綢之路巖畫藝術》,《絲綢之路宗教文化》,《絲綢之路與中外探險家》,《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絲綢之路佛教文化研究》等40余部,曾經榮獲第五屆和第八屆“中國圖書獎”。講座開始,周老師通過引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講話,引出絲綢之路音樂體系構建的內容。他說:有關于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民族)的音樂對當時的中原地區音樂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漢民族傳統的樂器從名稱來看都是單音樂器,如:鐘、磬、簫、笙等。而由兩個音節組成名稱的樂器,如:琵琶、二胡等,已經融為漢族傳統樂器,并且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古代西域樂器是如何傳入中原地區,又發生了哪些變化,是如何影響中原音樂的?這些問題尚未解決。之后,周老師通過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與地區廣泛流傳、至今還流行的雙簧樂器(以嗩吶為主)、拉弦樂器、吹管樂器來說明古代絲綢之路中外音樂文化是如何交流、發生影響的。
在有關于“雙管”類樂器的起源、發展及演變一部分中,周菁葆老師首先介紹:它是由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蘇美爾人發明的,他用大量的圖片給同學們展示了雙管類樂器、尤其是嗩吶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在名稱、形制、演奏方法等方面發展及演變過程,并引20世紀及當代音樂學家的考證來印證。
周老師第二個講述的樂器是橫笛,首先他引用并支持音樂史學家沈知白先生的觀點:橫吹是從西域傳來。對于認為笛源于中原的看法,周菁葆老師認為這是缺乏對漢以前音樂資料的研究。他通過新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石窟、洞窟中發現的壁畫上所繪制的圖畫中的橫吹形象,并結合絲綢之路沿線新疆、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不同形制的笛來給大家展示了這件樂器的發展、演變過程。
第三個講述的樂器是非常重要的一類——弓弦樂器,由于它的爭議很大、討論很多,也做過很深入的研究。在這一部分的講述中,他給大家舉出了大量的樂器圖示,包括樂器的形制、演奏方式、壁畫等,并且結合自己的研究,著重為大家介紹了印度、埃及、中國新疆等國家與地區的弓弦樂器在名稱、形制、演奏方式、種類等方面的情況,尤其介紹了“同名不同器”的現象。
本次講座,周菁葆老師通過三個樂器為大家介紹了絲綢路沿線樂器的演變概況。最后,趙塔里木院長表示:研究學術問題,要注意多種文化要素之間的關聯,梳理歷史傳播過程中的脈絡,將其中的環鏈銜接起來。絲綢之路音樂研究是一個非常有意義、也非常復雜的學術工程,其間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他期待老師和同學們有更多、更好的成果問世。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