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講到巴赫,我喜歡放他的《勃蘭登堡協奏曲》。
1718年和1719年的冬天,巴赫從科滕出差去柏林,受邀到勃蘭登堡大公府上演奏。大公請他送些曲子給他,巴赫于是謄抄了六份舊作獻上。這就是后來的《勃蘭登堡協奏曲》。只是大公手下僅6名樂手,且水平有限,演奏不了巴赫的大作。大公死后,樂隊解散,這些手稿也被當作廢紙賣掉。慶幸的是手稿被巴赫的一位學生買走,轉送給腓特烈大帝的妹妹,樂譜因此得以在皇家保存了下來。巴赫生前時運不濟,杰作沒有流傳開,應聘好的職位被人撬走。但運氣不好倒讓他少了很多誘惑,一生清凈,埋頭作自己的曲走自己的路。
這部協奏曲共六首,每一首都獨具特點。看視頻就能發現當時的協奏曲與如今的獨奏與樂隊的協奏曲的差別。這里的編制只有十幾人,類似如今的室內樂。第1、3、6首中沒有獨奏樂器,其余的2、5首是多重協奏曲,即數個樂器與樂隊合作。像第2首是長笛、單簧管、小提琴和高音小號的四重協奏曲;第4首是小提琴與雙長笛的三重協奏曲;第5首是羽管鍵琴、小提琴和長笛的三重協奏曲。每一曲的樂器編制不同,曲風亦不雷同。
我們習慣在協奏曲中聽故事,而巴赫只寫感情。這里的每個樂章都只用一個主題,只寫一種情感,只做一件事,讓自己的才華得以充分發揮。如第一首,第一樂章典雅歡快,第二樂章如田園畫卷,第三樂章民間舞蹈風。第一樂章類似社交型音樂,阿巴多指揮的版本尤其精彩,在他手中,樂隊連客套話也講得生動真摯,生氣勃勃,叫人想起即興演奏的爵士樂,樂手之間歡快呼應,嫻熟跳接,藝高膽大,玩得十分盡興。無論風格體裁,無論古今中外,音樂中的游樂性總是息息相通。
第二首和第五首是這部《勃蘭登堡協奏曲》的精華。第二首中的主題,四音一句,從復雜線條中生長而出,懸浮于樂隊,百聽不厭。如果覺得巴赫的音樂彼此太相像,可以拿這個主題來分辨這首協奏曲。其中行板的三聲部對位聽得人心神搖蕩,堪稱對位法最高妙的樂章。第五首羽管鍵琴的穿插也十分迷人。
科滕的利奧波德親王本人就是一位造詣很高的音樂家,他的樂隊精選了當時最好的音樂家。巴赫在科滕工作得很愉快,大部分鍵盤曲都是在那里完成的。聽見這樣生機勃勃的協奏曲,我們發現,從前的宮廷和教會包養音樂家,并不單純是為了娛樂助興陶冶情操,還有團結和勵志的作用,用一段音樂將人們融入相同的節奏,以勇猛的節奏鼓舞士氣。
巴赫寫了千篇音樂,每一篇都有不少音符,據說讓普通人抄一輩子都抄不完。這首《勃蘭登堡協奏曲》可看作巴赫的風格標本。他的音樂始終溫暖沉靜,充滿生機。一般來說,傷感的音樂容易打動人們,而樂呵呵的東西聽來總有些相似,幸福沒有個性。如果幸福的音樂能夠不朽,它必定是像巴赫的音樂那樣,是甜而清,溫而醇的,直呈本色,像生命本身一樣質樸,活力充沛,生生不息,自然生長。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